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郑洁/晏紫夺得女双冠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02:10 京华时报

  

郑洁/晏紫夺得女双冠军

  郑洁(右)和晏紫在颁奖仪式上亲吻奖杯。新华社/路透

  本报讯(记者毛烜磊)2006年澳网公开赛在昨天成为了中国网球日,川妹子组合郑洁/晏紫在女双决赛中挽救两个赛点,力克赛会头号种子美国老将雷蒙德和澳大利亚斯托瑟的
组合,第一次为中国网球举起了职业赛场最高荣誉———大满贯赛的冠军奖杯。

  虽然对手是2005年美网双打冠军,也是赛会的头号种子,不过郑洁/晏紫正如赛前表态的,没有什么压力,就是去拼。趁着对手还没有进入状态,中国组合很快就依靠积极的打法破掉了对手第一个发球局。0比2落后的雷蒙德/斯托瑟开始加强了进攻,力量优势和网前截击的能力给郑洁/晏紫制造了很大的压力。中国组合先是浪费了两个盘点,遭到破发,然后又错过两个破发点被对手扳平局分。此后,郑洁/晏紫仍然没有找到应对雷蒙德和斯托瑟的方法,连续两次被破发后以2比6先丢一盘。

  第二盘的开局成了第一盘的翻版,这次取得领先的则是雷蒙德/斯托瑟。顽强的中国组合在错过一次破发机会后,终于在第6盘成功破发,将局分扳平。就在比赛进行到第11局时,郑洁/晏紫连续出现高吊失误,关键时刻遭到破发,也给对手送上了发球制胜局。背水一战的郑洁/晏紫凭借出色的底线,硬是顽强地将比赛拖入抢7局。在令人窒息的抢7局中,中国金花开局以2比0领先。不过发球更为出色的雷蒙德和斯托瑟显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凭借斯托瑟的大力ACE,头号种子组合以6比3拿到了赛点。关键时刻,郑洁/晏紫显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凭借底线出色的防守能力,连续挽救了两个赛点,并且在最终以9比7“死里逃生”。精神振奋的郑洁/晏紫在决胜盘完全放开了手脚,她们率先成功破发,并在第6局实现了决胜盘的第二次破发,最终以6比4胜出。

  本次澳网的夺冠历程中,郑洁/晏紫一共五次挽救了赛点,半决赛上她们击败4号种子帕斯奎尔/苏亚雷斯时,也曾在比赛中挽救了三个赛点。这一次又在头号种子身上挽救了两个赛点,并最终奇迹般地捧起了冠军奖杯。郑洁和晏紫是继李婷/孙甜甜之后,再度在国际网球赛场上演了中国

神话,川妹子组合也成为了澳网官方网站和WTA官方网站的头条新闻。

  ■人物档案

  郑洁,今年22岁,身高1.63米,6岁开始学打网球。当初学打球,家人的意思是让这位胆小的文静姑娘,身体好点,变得活泼一些。晏紫比郑洁小一岁,身高1.70米,1990年开始练习网球。晏紫的父母均是企业职工,晏爸爸说,让晏紫参加网球班也仅是为了培养一点爱好,并没有对她有更高的要求,结果小晏紫越打越出色,成为了职业球员。

  1997年,郑洁和晏紫进入专业队,师从蔡洪玲教练,郑洁的个子不高,打球的条件并不够好,晏紫身材也很单薄、经常受伤,队内人们并不太看好她俩。蔡洪玲坚持将她们招进省队,精心培养,她认为在场上郑洁、晏紫脑子灵,有一股顽强的拼劲,这是许多球员没法相比的。

  2000年,四川网球队将郑洁送到了北京朝阳俱乐部打球,晏紫去了美国尼克网球学校。晏紫回国后,与郑洁同在一个俱乐部打球。此时,郑洁与晏紫球艺提高很快,一年多以后,当她们再回四川时,球艺已经有很大提高,在成都的青少年比赛中一举夺得双打冠军,这也成为她俩首个双打的冠军。

  此后,郑洁、晏紫的双打组合搭配就再也没有分开过。2001年,她们俩双双进入国家集训队。在去年的

十运会上,她俩获得女双冠军,郑洁夺得女单冠军。十运会后,国家队在冬训期间,专门请来了
澳大利亚
和美国的教练,对郑洁的力量、晏紫的网前等技术弱点进行专项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

  2004年,她们进入澳网女双前八,温网女双前八。

  记者观察

  自信的女孩最美丽

  跟2004年雅典奥运会孙甜甜、李婷的金牌相比,这场胜利,无疑更让世界对中国网球加深了认识。

  郑洁、晏紫能够夺冠,有很多因素,例如举国体制的培养,例如世界网坛双打项目的职业化程度低于单打———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让一对双打选手从小开始配对。

  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这是属于自信者的胜利。用郑洁、晏紫的恩师王良佐的话来说,就是有那种“眼珠子对眼珠子”的气魄———在比赛中,有多少中国运动员敢于“杀气腾腾”地瞪着实力强大的对手?过去,中国一些非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出国比赛,缺乏自信,忐忑不安,甚至连目光中都流露出一丝畏缩。

  郑洁、晏紫在频繁的出国比赛中培养出了她们的自信:她们既能在训练时用英语跟对方吵架,又能在场外跟对手落落大方地交流,更能在关键时刻沉住气,用坚韧与信心一直僵持到强大的对手支撑不住。

  王良佐回忆说,有一次国际比赛,要求正选队员穿礼服亮相。郑洁穿着她最漂亮的裙子,上台与威廉姆斯、达文波特等名将站在一排,他告诉她:自信的女孩最美丽。

  自信,应该成为中国运动员的集体气质,毕竟,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据新华社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