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网球发展之路:92年推出巡回赛 李芳首出国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20:57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27日电题:中国网球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刘卫宏

  中国网球发展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6年1月27日,中国选手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击败澳网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美国/澳大利亚),夺得中国网球界在四大
满贯赛成年组双打比赛中的第一个冠军!

  郑洁生于1983年7月,晏紫生于1984年11月,在她们出生前约110年的1885年前后,网球传入中国,在上海、广州几个大城市流传开来。

  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像

网球这样记录着中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带入,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是“洋人”的游戏;此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新中国成立后,网球是运动员的专利;改革开放后,网球成为高收入者的新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网球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走入寻常百姓家……

  跟不少运动项目相比,网球在中国开展得时间相当长,但由于新中国建立前,网球只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运动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得到迅速推广:1953年,天津举办了首次全国网球表演赛,中国网球协会同年成立;1955年初,在北京东四块玉训练基地成立了网球临时国家队;1956年起,网球被列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比赛项目,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同年,中国选手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64年,全国网球训练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反对了保守思想、研究了今后网球运动的发展方向:要求在快速进攻、积极上网、力争主动、狠巧结合、准确的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郑洁、晏紫刚刚接触网球不久--这是中国网球的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代:

  1992年,随着中国网球水平的逐年提高并为适应国际网坛的体制,中国开始推出全年10站以上的全国网球巡回赛。

  1993年北京承办了沙龙网球公开赛,这是我国首次举办职业网球巡回赛。从此,中国向世界职业网球敞开了大门,各类男、女职业赛事也一个接一个地落户中国。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就有中国网球公开赛与网球

大师杯赛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办,让中国网球迷拥有了两个“黄金周”。

  这个时期,还应记住一个名字:李芳:第一位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的中国选手;唯一闯入世界排名前五十位的选手;唯一走出国门,靠自己打球来养活自己的职业运动员……1992年,李芳进入澳网第三轮,这个中国选手征战大满贯赛的最好战绩,保持了12年之久;1994年,李芳进入法网第二轮,这是中国选手多年来征战法网的最好战绩,也保持了有10年之久。

  在当时看来,李芳的成绩和经历都称得上是中国网球选手中的“另类”。其实,此后很多中国网球选手都走上了跟她同样的路--世界网坛的发展已经证明:男子网球选手只有涉足职业选手协会(ATP)巡回赛,女选手只有踏进女子网球协会(WTA)巡回赛,才是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

  2000年,易景茜进入了澳网第三轮;同一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塔什干公开赛上,李娜/李婷夺得女双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WTA巡回赛中所获的第一个双打冠军头衔。

  两年之后的2002年,中国网球兵败釜山亚运会,这给了中国网球界一次深思的机会。他们认识到了职业化的重要,制定了“以女子为重点,以女双为突破口”的战略方针;2004年,年初的澳网,中国女单历史性打入第二轮,女双取得青少年组冠军,法网女单历史性进入十六强,雅典奥运会首次摘得一枚金牌;2005年,中国网球逐渐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调整后的“以双打为重点,以单打为突破口”的战略逐渐成形……

  终于,郑洁与晏紫走到了澳网的最高点。

  在农历丙戌新年来临之际的这个胜利,可谓昭示着中国网球春天的到来--尽管女单与世界高水平职业选手的差距十分明显,男单更是长期无缘大满贯赛场,但双打的进步势必会带动单打、女子的进步势必带动男子。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网球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年开始,网球运动有望列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项目之一,这意味着网球将成为中国青少年一项必须掌握的体育技能,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出现过亿的“网球人口”。

  在2005年底的上海网球大师杯期间,国际网球联合会总裁里奇说:“奥运会中国女双夺冠那只是冰山一尖,中国网球选手在世界网坛的崛起才刚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孙晋芳更是充满信心地表示:“当世界顶级网球大师们遥望黄浦江两岸的时候,你怎么能不感慨世界赋予我们的机遇和使命!怎么能不期待中国网球的未来!”(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8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