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风尘为国争——纪念李惠堂球王诞辰一百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1:58 中国体育报 | |||||||||
岁末整理资料,偶翻李惠堂遗作,方知今年是这位“亚洲球王”诞辰一百年。读了他两首诗,真切激越,便提笔为他写篇纪念文章。 这位1905年出生在香港大坑村一富商家的球员,在其父反对踢球的情况下坚定意志,勤学苦练,成为球艺高、作风好、为祖国争光、受世人敬重的亚洲巨星。他在20多年比赛中共踢进1033个球,成为中国足球第一个进球过千的球员。1976年,李惠堂同巴西的贝利、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情况下,出一个迸发着勇敢、强健和力量的生命活力的大球星,是多么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体育报推广徐福生的儿童足球训练108例,即108套从世界明星的闪光技术提炼出来的训练法,引起了当年李惠堂的教练余衡之老先生的关注。一次在先农坛看完108例训练录像,余老先生对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健行说:徐福生的108例反映了当今世界球星的尖端技术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小学生掌握,中国足球很有希望。接着,余老介绍了当年李惠堂球在脚下而几个洋人抢不走的情景和“卧射“破门的绝技,感慨地说,中国足球也有能人,当年李惠堂的水平就是国际的高水平,徐福生108例培养出来的小孩可以眼睛不看球就能带球过人,这也是儿童足球的国际高水平。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经验。 今天,我们祖国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足球运动员的生活训练条件,应有尽有,是李惠堂年代无法比拟的,但在技术水平所处的国际地位,却也难与李惠堂相比,反差甚大。 我们纪念李惠堂,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他坚强的志向和爱国豪情。1965年他在60自寿诗中写道: 忧乐常关天下情,愧无建树以球鸣。 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争。 拔帜岂曾功在汉,洁身遑计名和利。 逢辰笑酌延龄酒,共许贤流致太平。 真好,由这首诗他60大寿时吐露自己内心真情:他以天下人之忧为忧,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他自愧没有其它建树,只能通过踢球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半个世纪风尘仆仆去为国争光,但愿自己的一腔热血能给人们带来热力。当年身处帝国主义殖民地的香港,像似“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夺得锦标时哪能忘记这是祖国人民培育的功劳,由于祖国人民的培育,他一直不计个人名利,保持自身的廉洁。每逢寿辰他都要开怀笑饮寿酒,与贤能的名流共同许愿为天下太平而努力。 球王的爱国心鲜明地反映在1940年香港沦陷后,他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服务,而冒险化妆跑回内地参加抗日足球义赛。球王这种美好的情怀,产生巨大的“内力”,对他事业的成功和荣登球王宝座,起着重大作用。这一点对当今的球员仍然十分重要。 还有一首是他在1974年写的回顾诗: 自幼早坚球运志,风霜不改百年心。 世间喜见多同道,到处天涯共知音。 一技相凭四海游,家无儋石未尝忧(注) 穷乡僻壤人皆识,不枉当年学足球。 (注:儋为担古体字。石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儋石,形容米谷不多)。 这诗道出他自幼就坚定要踢好球的意志,遇到多少磨难也不改一生的心愿。值得高兴的是通过足球比赛,在世界各地都可以遇到许多知音,结识许多同道。他凭一技之长而畅游四海,尽管家里并不宽裕,但也未曾为生活发生忧虑,能尽力做出一些成绩而得到百姓的赏识,看来早年选学足球并不冤枉自己。 1989年广东梅州大会堂为李惠堂立了一尊为人体5倍的半身纪念铜像,1990年中国体育报和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共同设立“李惠堂球王奖”,陈丕显、荣毅仁、程思远、阿沛阿旺晋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并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这都是中国足球史的第一次。在李惠堂诞生百年之时,让我们向“半世风尘为国争”的李惠堂再说一声谢谢,更希望新一代的球员学习球王那种“风霜不改百年心”的坚定意志,用科学发展观去研究和改进训练,艰苦努力,就能磨炼出现代足球的一技之长,真正能够在2008年奥运上为国争光,当然也能充分享受畅游世海的乐事,而到挂靴之时,能像李惠堂那样说一句“不枉当年学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