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足球从这里飞向世界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14:16 新民晚报

  

足球从这里飞向世界杯
足球从这里飞向世界杯

  从德国纽伦堡市中心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偏僻而又幽静的山村沙因费尔德。从外观来看,这里和其他的德国山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坐落在山村前突兀而又夺目的10只直径高达2米的世界杯比赛足球,象征着其主人的特殊身份: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十届世界杯的比赛足球,都是从这里滚向全球——它就是

阿迪达斯足球研发和测试中心。

  “团队之星”一切行动听指挥

  在这个约500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足球研发和测试中心,十几名科研人员对足球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最近用3年时间研制出来的今年德国世界杯比赛用球“+团队之星”,更是史无前例地将足球球面拼块由32块减少到14块,通过减少球体表面的凹凸,让足球的质量和各种性能达到最佳,让球员通过该足球来完美展示他们的精湛球技。

  在现场,我们看到“+团队之星”正式摆上世界杯中圈弧之前所必须经历的各项严酷考验。比如,将皮球放入一个类似洗衣机的水容器中挤压和旋转250次后,然后检验其增加的重量不得超过4.5%;又比如,将皮球“关”入一个绿色“铁笼”,通过驱动装置,让它以50公里的时速来回轰击3500次!在如此严酷的测试下,只有能够保留住将近9成球压、“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好汉”,才能够过关,最终跳跃在德国世界杯的绿茵场上。

  一系列严苛的测试造就的,是“团队之星”惊人的稳定性。在研发中心内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头顶一只茶杯,茶杯上则另顶一只足球,站在门前,机械脚在10余米外通过计算机瞄准,每次都准确地将头顶的皮球击落,而测试者则是一场虚惊、毫发未损。与此同时,一架高速摄影机被平行架设在击球点附近,用于记录并分析踢球瞬间的冲击力对于足球的影响。

  这意味着球员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皮球,只要个人技术得当,完全可以达到“指哪打哪”的效果。如此一来,进攻球员可以更随心所欲地打出精彩的进攻,而防守球员和门将同样也可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比赛的攻防质量都有望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

  “1966年世界杯决赛,赫斯特为英格兰打入那个著名的横梁反弹球——如果放在今天,只要不是弹中横梁外侧,这个球踢一百次进一百次!”研究中心一位资深工作人员说道。世界杯用球如此“听从指挥”,比赛的悬念会否就此减少?“我们把错误留给球员。”这位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说道,“以后,如果贝克汉姆踢飞了任意球,那是因为他犯了错,而不是皮球。球员总会犯错误,所以,比赛的悬念可是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历史博览”传奇战靴看不完

  沙因费尔德有着现代化的工厂设施和研发中心,也有着令人大发思古之幽情的“博物馆”。在观看了阿迪达斯足球创新小组对明年世界杯比赛足球进行的一系列严格性能测试和实战测试后,科研人员带记者参观了位于测试中心不远处的产品陈列室。

  这里与其说是陈列室,不如说是体育产品的“博览会”,里面不仅收罗了1920年阿迪·达斯勒以缝纫机起家的全套“手工作坊”,还陈列着从贝克汉姆到索普在内的当代体坛巨星的“战靴”、“战袍”乃至原始鞋模,更留存着前辈名将当年驰骋赛场、留下不世英名时的“私家用品”。

  在这个偏居“仓库”一角的“藏经阁”中,1952年在奥运会中摘得长跑3枚金牌的捷克斯洛伐克运动员扎托佩克的战鞋,就被放置在最高处。而在1958年第六届世界杯中打进13个球、至今无人超越的法国球星方丹的球鞋,也珍藏在这里。它的“邻居”则是1970年的世界杯上德国“轰炸机”穆勒的进球靴。管理人员视它们为传家宝,十分珍爱,平时绝对不轻易对外开放。

  北京奥运比赛用球已研发

  毫无疑问,每一位运动明星的“私家用品”能够在陈列室中占得一席之地,是件荣耀的事情,而从体育装备的变迁之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出整个体育世界的精彩演变。

  然而,在琳琅满目的球星用品中,我们只看到一套有上海选手范志毅签名的球衣,挂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这与眼下已成为体育产品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多少有些不般配。“等北京奥运召开了,中

国足球再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这里的陈列室应该能迎来不少新的‘中国客人’。”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信心十足地表示。

  阿迪达斯“博物馆”为中国而守候,他们的足球科研人员则早已开始为中国而忙碌。在临行前,一位负责人神秘兮兮地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已经开始为中国“开工”,着手在为2008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研发比赛用球,而此球的工艺“团队之星”更精湛。

  看来,

中国足球虽然无缘今年的德国世界杯,但还是有必要早日熟悉比赛用球——要知道,“团队之星”再“一切行动听指挥”,也还是需要和“指挥官”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够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德国世界杯,中国足球并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那么,哪两支球队能进入决赛?”最后,记者请这里的负责人作出预测。“德国和阿根廷!我希望是德国赢,但理智却告诉我,应该倾向于阿根廷。”他苦笑着答道。

  本报记者蒋家风

  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测试足球性能本版摄影蒋家风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