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江淮晨报:打造乒超“NBA”口号易提 品牌难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8:15 江淮晨报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拥有众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乒乓球项目,被称为中国的“国球”。这项深受中国体育爱好者喜欢的项目,以世界上最出色的体育竞赛项目之一的美国篮球NBA为蓝本,推出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全面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寻求竞赛成绩和市场营销双赢的路子。但将“国球”打造成“NBA”的口号易提,品牌难塑。

  乒超已成世界顶级联赛

  退役后曾赴意大利打球和执教的乒乓球世界冠军蔡振华,对欧美的体育市场环境有着深刻的感悟。对在拥有着这个项目最多世界冠军和最大爱好者群体的中国,开拓出类似美国NBA一样的乒乓球市场有着自己的设想。接任中国乒羽中心主任一职后,将中国乒超精心打造成世界一流职业联赛,成了蔡振华一项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决策。

  30岁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刘国梁对中超赛事的体会颇深。他介绍说,这项联赛始于7年前,经过7个赛季的打磨,已替代之前享誉世界乒坛的德国乒乓球俱乐部职业联赛,一举成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乒乓球职业联赛。

  他认为,中超虽然在俱乐部的内部运作、管理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同德国联赛有差距,但由于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现役乒乓球世界冠军,以及众多具有同世界冠军一样高水平的球员群体,因此中国乒超联赛一经推出,其水平就完全超过了德国联赛,甚至不低于许多世界大赛的水平。中超几支强队间的较量,完全可以同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冠军争夺战相提并论。

  正因如此,中国的乒超已类似篮球的NBA、足球的意甲、西甲一样,成为这个项目全球顶尖高手向往的超级联赛。据已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的蔡振华介绍,2005赛季,加盟中国乒超联赛的“外援”就多达14人次,其中包括波尔、梅兹、柳承敏、吴尚垠、朱世爀、李静、高礼泽、黄文冠、松下浩二、福原爱、小西杏等世界优秀选手。

  蔡振华评价说,这些知名外国运动员加入到中国的超级联赛,给联赛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甚至是国外媒体的注意力,提升了联赛的知名度。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还在2005赛季首次比赛移师日本举办,成为国内各项目联赛中第一个跨出国门举办比赛的国内比赛,一定程度上体现出NBA式的国际化特征。

  乒超联赛国际化成为双刃剑

  随着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其双刃剑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作为乒超倡导者,蔡振华在谈及乒超未来的发展时强调,一是要向NBA的国际化、市场化方向上加快发展,二是要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他现阶段关于乒超发展思路的这一论述,正好体现了乒超和中国体育其他已走向或正走向市场的项目所面临的困惑一样,开放性是一个良好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开放后的环境大大挑战了原有的集中封闭式训练确保中国球员成绩的旧有模式。乒超就是在这样的两难中摇晃前行。

  中国的乒超联赛,已成为世界乒坛公认的顶级赛事,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球员的到来,使超级联赛不仅有国内顶尖选手间的强强对抗,还出现了王励勤对阵柳承敏、波尔对阵陈玘等众多中外高手对抗的场面。这使得中国球员在足不出国门的情况下,就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切磋,使我们运动员的锻炼更加经济、机会更多。

  但同时,众多世界顶尖高手加入乒超各个俱乐部,也使得他们更加了解中国选手的训练、熟悉中国优秀选手的打法,在一些世界大赛上,这些中国乒超的“外援”成了中国选手夺金的“拦路虎”。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单金牌争夺战时,韩国选手柳承敏凭借着几度加盟乒超与中国选手比赛时积累的经验,在关键时刻战胜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希望之星王皓。柳承敏奥运夺冠后说:“我曾代表四川队参加过中国联赛,接触了中国选手,是中国人让我有了进步和发展。”

  开放的理念才能使乒超真正成为“NBA”

  NBA是世界体坛最成功的体育营销模式之一,其国际化的战略吸引了包括中国球员姚明在内的世界各国几十位顶尖篮球高手的加入,并因此而打开了全球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尽管在世界

男篮锦标赛和奥运会的比赛中,由各国NBA顶尖选手为主组成的球队,一次次阻挡了美国篮球“梦之队”的夺金路,但仍然挡不住NBA在欧洲、美洲和亚洲拥有着越来越多的球迷和观众。休斯敦
火箭
队2004年在北京和上海的两场季前赛,就创造了中国篮球史上破天荒的票房收入。

  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认为,中国的乒乓球超级联赛只有本着更开放的理念,摆脱狭隘的夺金思想,将乒乓球市场的

蛋糕做大,才有可能打造成像NBA一样真正在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体育运动项目。

  他分析说,中国的职业足球搞了十多年后一地鸡毛,并不是这个项目没有市场,而是在这个项目推向市场的过程中,仍然要为计划经济的“金牌战略”和“出线战略”服务的必然结果。

  如果是面向市场的运动项目,必定会根据吸引更多球迷观赛和参与以及服务好赞助商等原则来设计赛制等游戏规则,但在目前中国的体育体制下,在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比赛目标交替出现时,我们所谓的“职业联赛”都会以支离破碎等为代价“让路”。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最终将“联赛”扼杀掉。

  金汕认为,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打造成NBA一样的品牌口号,遭遇到现阶段中国体育界“金牌战略”的巨大挑战。尽管乒乓球在中国号称“国球”,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不如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生存难度仍然很大。号称职业联赛,但整个赛季被压缩成3个月,以便为各级国家队集训让路,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有两个,一是让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要么“饿死”、要么“撑死”;二是赞助商的营销计划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推行,赞助效果大大削弱。离开了观众和赞助商“之水”,乒超这条“鱼”还能怎么活?(记者汪涌、曾志坚、赵仁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91,000篇。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