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快速公交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57 竞报 | |||||||||||
本报记者宛霞报道 昨天早上8点半左右,计划运营时间为37分钟的南中轴快速公交1号线走了50分钟从前门站到达了终点德茂庄。尽管加开了四五十辆公交车后,早晚高峰的运营间隔几乎达到半分钟一趟,但记者发现,不少快速公交车途中“头尾相接”,甚至有4趟车同时进站的情况。
南中轴快速公交1号线设置全长近14公里的全时段、全封闭、交叉路口信号优先的专用道,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运营速度和准点,记者发现,频频急刹车影响了快速公交正常运行。 “黑”镜头 前门站:高峰时上车不排队 昨天早上7点左右,记者来到快速公交1线前门站候车,体验假期后南城上班族第一天上班。 “请不要在站台上停留,排队上车。挤不上去的乘客请等待下趟车。”虽然工作人员一直用喇叭大声提醒乘客排队上车,可等车的乘客在每辆公交车来时都一拥而上,人数早已超过了每辆车最高载客人数180人。 天坛站:行人不走地下通道 7点15分左右,记者登上了一辆快速公交1线车,抵达天坛站时,一站地开了将近8分钟。8分钟时间里有2分钟左右都耽误在了距离天坛站站台100米左右的岔路口上。 在这个岔路口,一直与社会车辆混行的快速公交开始行驶进公交专用车道。在记者下车停留的半个多小时里,几乎所有的行人都违章横穿马路,不时还有骑自行车者莽撞闯入了专用通道,慢慢悠悠地骑向永定门城楼。 木樨园:三轮“骚扰”快速公交道 南中轴路大容量公交线路行经的木樨园至德茂庄丰台段,由于是小商品批发集散地,过往行人密集。快速公交1线行驶过程中所过之处,频频受到意外干扰。 记者发现,即使行驶在专用通道内,快速1线司机总是鸣响笛音,突然的急踩刹车使得车内乘客“前仰后合”。记者乘车的一路上,频频看到逆行走进公交车道的三轮车。在木樨园附近,两辆一左一右的三轮车并排走在专用道上。司机只得在车上喊话:“并到一边来,我这车大,过不去。” 公交说法 排队上车能使快速公交更快 美国能源基金会咨询顾问、全程参与北京首条快速公交线的著名交通专家徐康明教授表示,与普通公交车只有20公里时速相比,大容量快速公交车能达到平均时速26公里,从硬件上已经能够实现快速畅通。 北京畅通达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要想维持好秩序,根据多年经验来看,排队上车是最经济、最迅捷的方式。 记者观察 给大容量公交车以“宽容” 连日来,本报和本市其他主要媒体都连续对大容量快速公交车的一举一动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容量公交车从踏上征程起,就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注意到,人们议论最多的还是大容量公交车速度不够快、设置不够方便、设施不够舒适、服务不够周到等等目前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似乎令大容量公交车刚一问世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指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据我们了解,政府大力推广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源向公众利益的倾斜,花钱买专用车也好,专门开辟出专用车道也好,一路绿灯也好,这都是集中资金和优势资源为公共交通和普通市民服务,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如何化解交通问题,无疑是摆在全世界所有大城市面前的一道难题,甚至还有些专家断言:此题无解。就如专家所言,快速公交投资是轨道交通的十分之一,工程建设时间是地铁的五分之一,运量却达到地铁的二分之一,而速度也有相当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北京市能够面对挑战,在轨道交通不可能全面铺开的前提下,面对现实,敢于在拥挤的地面上做文章,这种办实事的勇气和作风应该得到市民的肯定。 本报记者现场采访发现,大容量快速公交车之所以频频“急刹车”,和个别市民的不自觉行为有着直接关系,但这本来是设计者们应该料到的,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国情”。 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就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这里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快速公交本身存在的不足。我们总不能坐等着全体市民的素质都提高后才去着手规划交通体系吧?所以,对大容量公交抱以宽容,给新鲜事物一个成长的空间,才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态度。 文/本报记者 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