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丛学娣篮球之心永远燃烧 文武兼修迈向更高层次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李嵘实习生谷苗

  老沪闵路上的上海体技院宿舍,离市中心1小时车程的宝山体育中心,丛学娣又开始了两点一线的教练生活。虽然上海东方女篮本赛季联赛一度连战连败,但这位中国女篮的一代名将仍然义无反顾……

  勤奋“小个”谱写篮球传奇

  丛学娣这个名字,早已带着辉煌和荣誉载入了中国篮球的史册。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她和郑海霞、李昕等组成的女篮黄金一代,将中国女篮推向了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峰。

  成功的机遇是偶然的,为把握住机遇所付出的努力却是必然。1983年,年仅20岁的丛学娣因为国家队核心后卫的受伤缺阵,得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初出茅庐的她在意外之余,对这偶然的机会也格外珍惜:“当时觉得能进国家队特别不容易,就千方百计想表现得更好。”身高1米66的丛学娣是当时国家队中最矮的一个,身体条件比别人差,就只能付出更多,在其他方面能超越别人,才能在队中站稳脚跟。丛学娣认为,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促使着她不断地进步。

  为了能在技术上高人一筹,她常常为自己的训练加量,“别人6点开始训练,我就提前到5点半;别人训练完休息了,我就再练半小时。那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出早操,前一天训练中感觉练得不够好的地方,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补回来。”为了练就一手百步穿杨的神投绝活,她每天除了正常训练,还要额外加练上千次的连续投篮。“即使是现在,我的投篮水平也不会输给队员们,甚至蒙上眼睛的远投也八九不离十。”

  当年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运动装备的简陋却丝毫阻挡不了丛学娣练球的热情。“那时我一双球鞋穿两个礼拜就会破一个洞,花6毛钱补一下,穿上它再接着练。”回想起这些,她感慨道:“现在的队员可说是‘美式装备’全副武装,但思想、水平却……”

  重执教鞭只因执著的爱

  1995年,丛学娣在上海女篮处于低谷时期首次执掌帅印,一干就是七年。在她的带领下,东方女篮重返甲级队行列,并在甲级联赛中站稳脚跟的同时,取得了八运会第三名,这是上海女篮在全运会上的最佳战绩。十年后,当上海女篮无缘

十运会八强,新赛季联赛更是每战皆墨之时,丛学娣在一个半月前再次临危受命,重拾东方女篮的教鞭。

  眼前这支东方女篮,情况比当初更加糟糕。核心球员叶莉因伤缺阵,连战连败令队员们丧失了最后一点斗志。本赛季如果不能赢下三场比赛,球队就将直接降入乙级,丛学娣再次踏上了一条铺满荆棘的执教之路。“队伍状况的确很差,球员都懒散惯了,恶习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她们把输球当成了习惯,有些人甚至已经麻木!”丛学娣说她一上任就反复跟队员们讲道理,以自己做运动员时的亲身体会感染她们,想尽办法将这一盘散沙捏成团。除了思想上的松懈,球员技术上的欠缺尤其让丛学娣头疼,她有些无奈地说:“这支队伍最多算是青年队的水平,连最基本的技术动作都要我手把手来教。”

  尽管球队的现状让她痛心,对于这支队伍的未来丛学娣并没有失去信心。她对队员们说:“希望,要你们来给我!否则,我干得再起劲也没有用。”在她的努力下,队伍在近两场的比赛中已经有了一些起色。丛学娣表示,只要上下齐心,她有信心在2至3年内将东方女篮带回国内中游水平。

  论名利,丛学娣二者皆有,无论作为队员还是教练,她都无须再证明什么。其实,她也还有许多的事务需要处理。为什么还要在这样一个时刻再度出山,来承担这份压力和责任呢?丛学娣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只因为我从小就热爱篮球事业。”每做一件事她都会倾注全部的感情和精力,她说:“如果全队都能齐心协力,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也是值得的。”

  文武兼修迈向更高层次

  在两次执教东方女篮的“空隙”里,难得轻松的丛学娣于2002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放下篮球的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读书梦。

  对于教育,从小在体校及体工队成长起来的丛学娣深感其重要性:“运动员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像以往那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实是一种缺陷型人才,学习文化知识太少,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于是,早在1993年,她就创办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丛学娣篮球俱乐部。谈起自己经营了多年的心血,丛学娣非常得意:“俱乐部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了这么长时间,探索出了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子。如今我们与学校挂钩,用两条腿走路,不会因为打球彻底耽误学习。我们有些打球不错的学生,学习成绩同样也很优秀。”据她介绍,在俱乐部培养出的人才中,有些已经入选上海青年队甚至国家青年队,而另外一些没有加入专业队的优秀学员则成为了各大高校的“抢手货”。

  读研深造,办学育人,除此之外,对于捐助穷困地区儿童读书的活动,丛学娣也是不遗余力。当年国家队的战友们如今已各奔东西,一场慈善义赛又将她们聚到了一起。与郑海霞、宋晓波等在“妈妈球队”的名义下,以她们最擅长的方式给渴望读书的孩子们一个希望。

  浓烈亲情又将缺席愧对

  离开篮球的日子里,比能够安心读书更令丛学娣感到幸福的,是她终于有时间和丈夫、儿子团聚了。

  丛学娣的儿子现在建平实验中学读预备班,“他身体不太好,有过敏性哮喘,小时候一周就要去一次

医院”,说起自己的儿子,她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歉疚,“我带队后,回家的机会很少,即使回去也很难碰到面,都没怎么好好管过他。”从上次执教东方女篮开始,连续七年时间,丛学娣的重心始终都倾斜在工作上,丈夫和孩子她几乎无法顾及。在2002年放下教鞭之后,她用三年相对有空暇的时间,尽力弥补这份“缺席”太久的亲情。“这三年也算是对上个七年的补偿吧,儿子正好处在懂事的阶段,需要我这个妈妈在身边。”

  只是,三年的时间实在太短,正在准备

毕业论文的丛学娣重掌东方女篮的帅印。她苦笑着说:“孩子又全托给老公了。”开始新一轮执教工作的丛学娣很形象地将自己比作运动员的“高级保姆”,“有时比带自己的孩子还要辛苦。”

  令丛学娣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很聪明也很懂事,“他也挺喜欢篮球的,上次还去宝山看球呢!”所以,丛学娣希望球队能早日走出低谷,用成绩来回报关心她和东方女篮的人们,包括她自己的家人!

  丛学娣对队员们说:“希望,要你们给我!”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7篇。


 

评论】【篮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