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走进新首博 老山汉墓文物首次展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0:49 竞报

  

走进新首博老山汉墓文物首次展出

  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

  名人导览———古都北京·老山汉墓

  讲解:曾任老山汉墓发掘现场总指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现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王武钰

  2000年老山汉墓的发掘,曾引起全社会对北京西汉历史的关注。虽然时隔几年,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世人一直不曾得见。在新首博《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厅里,由当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修复的两件西汉文物———棺罩和漆案首次展现在观众眼前。

  发现老山汉墓纯属“意外”

  曾担任老山汉墓发掘现场总指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武钰,如今已是首都博物馆副馆长。他介绍说,1974年,大葆台西汉陵墓的发现与发掘,曾一度使北京地区西汉历史考古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由于大葆台西汉墓早期曾被盗掘,墓室受到严重破坏,部分残存的随葬品也很难对当时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和整体认识。

  老山汉墓的发现纯属“意外”。1999年12月,北京市公安机关抓获一伙盗墓者,后经市文物研究所考古勘察,证实古墓确实存在。通过1年多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丝织品、漆器、彩陶等文物。经过市文物研究所和中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共同努力,十几件彩陶已经修复完成并保存在文物研究所中。

  棺罩1厘米长花纹里绣了13针

  王武钰告诉记者,由于展览面积有限,此次只展出了老山汉墓发掘出的文物中最优秀的两件。其中,一件西汉的棺罩,它是北方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件丝织品,其完美程度甚至可以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相媲美。

  王武钰介绍说,这件棺罩保存下来非常意外,也非常幸运。根据他的考古经验,北方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合丝织品的保存。

  而这么大面积的丝织品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棺罩原本是盖在内棺上的,当墓顶坍塌后外椁把内棺压住,正好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环境,使它才得以保存下来。

  更难得的是,这件丝织品长达2.3米,四边保存都非常完整。据丝织品专家研究考证,这件绣品上团凤纹的品种也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之外新出现的品种,1厘米的花纹长度里就采用锁绣手法绣了13针。

  但由于这件经过4年精心修复的珍品并不适宜长期展出,目前已经破解织绣手法的首博丝织品工作室专家已经开始复制工作。

  汉代漆器“现身”北方绝无仅有

  根据考古发掘,漆器在汉代曾在中国南方地区十分流行。而且由于南方高温潮湿的气候适宜漆器的保存,因此汉代漆器多出土于南方。而此次展出的老山汉墓发掘出的漆案,王武钰形容“在北方是绝无仅有的”。

  王武钰透露说,当时发掘墓室时,有3件漆案。此次展出的是其中2.4米长的漆案,另两件漆案中,一件已被完全烧毁,另一件长2.7米,这也是国内现存的西汉时期最好、最完整的漆案。

  由于我国南方文物部门对保存漆器有很多经验,因此老山汉墓出土的漆案此前在湖北荆州博物馆进行了3年多的脱水处理,基本保持了漆案出土时的样子,连漆皮上的花纹也依稀可辨。

  遗憾的是墓主身份仍是谜

  让王武钰遗憾的是,老山汉墓发掘最终因为盗墓的缘故并没有得到预期成果,而且至今没有找到能证明墓主人是何身份的文字性材料。

  王武钰说,在明年成立的首博文物保护中心将继续开展老山文物的研究。

  名人导览———古都北京·文物故事

  讲解:首都博物馆顾问崔学谙

  从废品堆里找回国宝班簋

  簋(音鬼)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盛放煮熟的黍稷等饭食的器皿,而在首博的《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中展出的班簋却是一件有着传奇经历的国宝。

  班簋的原主人是西周时期的毛伯班,故称“班簋”,其制作时期距今已3000多年。在其内腹底部的铭文多达198个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毛公”东征的史实。

  首都博物馆顾问崔学谙介绍说,班簋其实并非燕国的器物,它出土于北宋年间,被视为簋中之宝而为历代皇家所珍藏,在清代宫廷收藏目录《西清古鉴》中还有班簋的图文记录。但在清代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入藏清宫的班簋被抢出皇宫,后又遗失民间。

  崔学谙说,在“文革”期间大量文物遭到灭顶之灾,当时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就经常到北京造纸厂和废品收购站抢救被毁的文物。

  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有色金属供应站里,从各处集中来的破铜烂铁堆积如山,也有不少精美的铜佛、铜镜和残破铜器皿混杂其间。1972年的一天,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的程长新、呼玉衡从废金属堆里发现几块带字的铜片和铜器的口、耳残片。

  经过二位专家仔细鉴定,残片竟是商周铜器。最终,文物人员从废铜烂铁中捡回一片片的器物的口、耳、腹部。后按《西清古鉴》书中的图形修复,终于现出了已70多年下落不明的班簋,后来郭沫若还专门撰文《班簋的发现》。

  经过精心修复后的班簋,已看不到任何伤痕,重新恢复了稀世珍宝的原貌。

  北魏佛像曾被摔成5块

  在此次新首博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中,共展出佛像262尊,而且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其中,一尊彩绘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上明显的修补痕迹显示出其坎坷的经历。

  崔学谙介绍,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刻佛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在历史上对其年代还有很多争论,从主体风格看是北魏太和时期雕造,但主尊的头饰、衣纹等装饰性雕刻与当时的风格明显不符,应该是北魏太和之后重修的。除了正面的佛像外,在高1.65米的佛像背后还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

  1998年3月,看守佛像的村民发现佛像被偷走,便报了案。经过半年努力,警察将3名窃贼擒获。因为犯罪分子在盗窃过程中将佛像摔成5块,并在地下埋了数月,石佛上的彩绘虽未受到太大损坏,但也不如以往鲜艳。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