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再无聊花边转向技术 大师杯中国记者不再尴尬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2:24 新闻晚报 | |||||||||||
片断一:赛前某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位记者提问说:“这是上海第一次办大师杯,请问会给中国选手几张外卡?”听得台上的ATP官员瞠目结舌,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片断二:球场媒体席上,选手每打一球,一位老记者就低头作记录,俨然一副专家模样。没想到比赛结束,他扭头问道:“刚才比赛谁赢了?” 片断三:赛后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费雷罗:“在硬地场和红土场比赛,你感觉有什么不同?”费雷罗也有
ATP高官主讲“弱智问题” 这一连串笑话的后果,便是3年后的“中国记者专场”。 昨天中午11点,ATP(男子职业网球协会)联合ITF(国际网球联合会)六男一女七位官员一字排开,开始了“中国记者专场”。会上简单介绍了各人负责的工作后,简单回答了几个问题,便开始轮流开讲:“什么叫ITF?”“什么是大师杯?”“八位大师的选拔规程”“如何开新闻发布会?”“媒体手册的制作过程,及如何使用媒体手册?”……一系列的网球基础知识听得在座记者云里雾里:跟我们说这些干嘛呀?终于有位女记者耐不住好奇心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令在场记者顿觉颜面扫地:“这是为了帮助中国记者提高网球专业知识,这方面的疑问在这里就可以得到解答,就不用留到新闻发布会上去了。”原来记得3年前这些段子的不仅只有我们,还有ATP、ITF的官员们,汗颜啊。 但回过头想想,ATP办这样的“网球知识学习班”也有好处,毕竟赛场里还是有不少中国记者一边看比赛一边拿着秩序册对脸型找人的,也还有不少记者对大师杯采访既定的流程有误解,就像大师杯新闻宣传处的官员魏海潮说的:“来上海采访大师杯的老外都是年纪很大的资深记者,人家跑了几十年了,不仅对每个球员的经历都很了解,ATP官员的名字他们都能喊得出。这方面我们是还落后,是需要更多地学习,ATP和ITF把他们的官员介绍给我们,也是给我们提供帮助。” 中国记者提问更专业了 ATP主办这样一个学习班,是想为中国记者“网球扫盲”,但当课程刚刚进入到“Q&A”(提问和回答)环节时,各位官员就对中国记者的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开顶棚,算室内还是室外?”“那么多选手抱怨不适应,大师杯是否会换场地?”“普尔塔为什么没有出席开幕式?”……问题不再“小儿科”,ATP官员的脸色也好很多,耐心地一一作了解释:不会开启顶棚,所以大师杯绝对是室内赛;所有大师杯的场地都是室内硬地,地板肯定不换;普尔塔缺席开幕式,是因为开幕式上的选手人数实在太多了。 下午两场单打新闻发布会,除了稍稍打听一下科里亚的“肌肉装”和费德勒的亲友团,中国记者抛出的也都是技术性问题,也更关注赛后的技术统计。看到这些变化,ATP的新闻官欣喜地夸赞道:“3年来,中国的网球记者人数更多了,也更专业了,水平提高很快。”其实,记者提问水平的提高,或者关注点由没有技术含量的花边向比赛本身的转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球迷整体欣赏水平的提高,大众欣赏网球的角度更专业了。作者:晚报记者王嫣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