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军曾三度被逐出国家队 钢铁硬汉爱逛街更爱首饰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8:23 东方体育日报 | |||||||||
“我就是好奇,不想当学生了,想换个角色,当划艇运动员试一试。”初中毕业,没有从事过任何体育运动训练的杨文军被他的启蒙教练带进了门。或许就是这样的“野路子”,让他在对待他的国家队教练马克时,没有一点“专业精神、职业操守”,结果屡次三番被国家队扫地出门。“权威”在杨文军的字典里就意味着“被挑战”,今年22岁的杨文军,自从17岁迈入国家队的大门,就一直望着老大哥孟关良的不败神话,暗暗决心有一天要亲手打破。当他和孟关良一起站上奥运会男子500米双人艇的最高领奖台上的时候,他相信自己总有一
虽然杨文军现在有奥运冠军的光环笼罩,又在本届全运会男子单人划艇500米、1000米两个项目中,全面击败他在奥运会500米双人划艇夺冠时的搭档、男子划艇一哥孟关良,充满霸气地戴上了新掌门人的玉斑指。谁又知道,他曾是国家队的“边缘人物”,连续三次被主教练从国家队退回省队。 一出马克恨铁不成钢 一直以来,皮划艇被世界定义为一项不属于亚洲人的运动,在欧洲选手高手如云的情况下,用孟关良的话说,“比赛开始的5秒钟后,电视转播镜头里不见了中国选手踪影。” 然而就在中国的皮划艇事业处在尴尬境地的时候,来了一位波兰教练马克,为了实现当初到了国家队作出的“世界前六,获取奥运会入场券”的承诺。马克制定了战略,放弃单人艇,全力以赴拼双人艇。当时为了找能与孟关良搭档的苗子,马克“处心积虑”地要在国内挖一把“左桨”,在一个不起眼的二线队员身上,马克发现了潜质。为了能把当时还在二线队打拼的杨文军的个人能力提升至能够和当时的“一哥”孟关良搭档,这位波兰老头不得不把训练量提高到原来的两倍。当时,年轻的杨文军哪里能够明白教练的良苦用心。 “当时,马克对我尤其严格,我发自内心不喜欢那样的训练方式。”于是,个性强烈,“犟驴脾气”的他选择了一条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那就是公然与教练“唱反调”。“他布置的训练任务实在令我无法接受,在变速划的训练过程中,只要稍微有一点没达到他的要求,他就批评我意志品质不够。”即使现在看来,杨文军依然神情激动,愤愤不平。他认为在关于“训练态度”这方面,没有人可以对他进行质疑。“我当时索性不理他给我的要求,就管自己练,时间一到转身就回房间。” 杨文军否认自己当时这样做,是出于对教练的抵触情绪。只是他认为“马克当时给我的指标,比起其他运动员,要严格许多。我当时觉得,老头这样对我显然是他不讲道理。”同时他也不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影响到了其他队员的训练热情,因为当时不光是他,国家队任何一个队员都有被退回的省队的威胁,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训练,唯一不同的是,他面对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趣的是,这位波兰老头在对待自己麾下的运动员时,竟然完全没有想象中“主教练”该有的霸气。“马克从来不会骂我或是批评我,反而是把自己关在基地的房间里生闷气,也不出来吃饭,也不允许别人把饭送进去。”尽管如此,年轻气盛的杨文军逆反心理十分强烈,依然我行我素,完不成教练的指标,转身就和队友们有说有笑地回了房间,完全不理睬身后的马克请他留下继续加练的要求。即使杨文军在马克的眼里是一块“可塑之材”,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终于,波兰老头不再关着房门独自“恨铁不成钢”了。第一次狠下心,把杨文军从国家队退回了省队。 再出反抗情绪又来了 被马克退回省队之前,杨文军始终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他相信国家队需要自己,以他的能力在国家队是很难找到第二个人来取代。可是一回到省队,失落感便在杨文军的心底油然而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水平,这种感觉在杨文军的运动生涯里从来没有过。“我当时在省队,憋着一股劲刻苦训练,想尽快回到国家队去,这样才感到踏实。”抱着这样的决心训练,杨文军终于因为训练成绩有所提高,重新被马克召回了国家队。“我想这是对我在省队刻苦训练最好的回报,我知道我要以最好的状态回国家队,以此来证明我自己的能力。” 谈起这第一次的失而复得,杨文军满是骄傲之情。他说:“比起别人在身后逼着我训练,我更喜欢自由的训练方式。”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无形之中已经为杨文军第二次被退回,埋下了危机。 果然,回到国家队以后,杨文军没能如愿得到更适合自己的“自由的训练方式”。虽然被召回国家队的原因是训练成绩有所提高,可是马克并没有放松对杨文军的要求,训练指标反而比以前更为苛刻。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杨文军对教练的训练方式更加不卖账了。“我反抗的情绪又上来了,马克对我说要我回省队去训练,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一听他这么说,头也不回地就回去了。” 三出脸上写满了麻木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虽然第二次依然幸运地被马克拉回了国家队。可第三次又是如此,杨文军就这样在国家队“三进三出”。被退回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跟不上教练的训练进度。而被召回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就是在省队的训练成绩有所提高。 要杨文军说最后一次被退回省队的感受时,杨文军脸上写满了迷茫与麻木。“都已经回去三次了,还能有什么感受,早就麻木了。我只知道,这样接二连三地把我打回省队,更加锻炼了我对划艇事业执着的精神。”命运在捉弄人的同时,更多地是在考验人。只有能经受住他的“磨炼”,才能获得终点线的那枚礼物。而杨文军终于得到了,打开礼物,他发现里面装的是“对皮划艇事业的执着”。带着这份礼物,为了备战悉尼奥运会,杨文军跟随国家队,去昆明接受高原集训。也是在那里,杨文军和马克开始以“父子”相称。读到大四未见红灯 杨文军在皮划艇界是公认的善于钻研的运动员,他自己也觉得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学习什么都很快很容易上手。“尤其在搞体育以后,我发现自己特别怀念以前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喜欢读书时轻松自由的感觉。” 有了机会读大学,也就特别珍惜校园生活的每一天,只要没有训练任务,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训练拉下的课程我会自学补上,考试的前几天晚上也会精心复习迎考,有时候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会抄下来,等下课去问老师。”说到这里,杨文军好像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老师们对他太过热情,有一次居然花了两三个小时来回答他的问题。平时的努力付出,让他在考试中得到了回报。“大学四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补考,从来没有过挂课的经历。”这样的成绩对于象牙塔里的一个运动员来说,的确值得骄傲一番。 不过对于他来说,真正值得骄傲的是那帮他在大学里结交到的好朋友,“我认识的那些朋友,搞文艺的,搞播音主持的,各种各样社团的,什么都有。”有时因为要住在基地参加集训,有一段时间不能回学校,朋友们就会跑去基地看望他,找他出去玩。“不过,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因为料准我一定会买单,才老叫我出去玩。”杨文军的玩笑中透露出他的大哥作派。 尽管现在已经是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大四学生,但是性格豪爽、大大咧咧的他认为自己将来并不适合走上讲台拿起教鞭。因此在直升硕士时,他选择了法律专业。看我惊讶的表情,杨文军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选这个专业就是因为我没有数学基础,理科的专业没法选,剩下的这些文科专业,我觉得也就法律适合我读。”这样的回答,或许让人觉得他的选择有点盲目,不过他接下去补充道:“现在是法制社会,将来干什么都离不开法律,学习点法律以后总有用得到的时候。” 杨文军现在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能再为中国皮划艇队夺金。可是退役后,究竟要干什么,他说还没有具体想过,所以无法透露。但刚才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杨文军对自己退役后的蓝图已经有了初步规划。马克软化硬骨头高原缔结父子情 在去雅典参加奥运会的六个月前,国家队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方论证,决定带队员们去云南昆明的松茂水库,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高原体能特训,训练方法主要是跑步训练,另外配合一些水上专项训练和划船测功仪训练。在高原的缺氧环境下,队员们每天的任务基本上都是跑步。“刚到昆明的时候,我的高原反应特别强烈。”拉肚子和头晕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这样的感觉一直持续了一个多礼拜,我才逐渐适应。” 凭借着命运赠予的那份对皮划艇事业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因为杨文军看到了不远处,那在雅典熊熊燃烧着的希望之火,他已经明白了马克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当时教练对他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目的何在。尽管高原反应让他浑身乏力,但他再也不会跟不上教练的训练进度了。他自豪地说,尽管当时他的高原反应十分严重,可是他从来没有掉过队,一直坚持在62分钟左右跑完16公里。在这次体能集训中,好几位队员因为受不了这样的高强度训练,都被马克退回了省队,可是“常来常往”的杨文军,这次凭借着那份执着,咬牙坚持了下来。“那些平时一直表现不错的男队员,才跑了没几公里,身体就实在承受不了高度缺氧的状态,坐在马路上大哭起来。”虽然心里明白,按照杨文军的性格一定不会哭着妥协,但还是忍不住问他是否也有偷偷落泪的时候。“我怎么可能哭呢。”杨文军大笑起来,说话时那份自豪少了一点自信,多了一点从容,“老实说,高原的这段训练,对我后来训练的帮助非常大,我的意志品质得到极大的锻炼。训练强度加大的时候,常常划到最后一段距离,会连桨都拿不动,可就是凭借着那股劲、那个意志去顶下来,最终还拿了奥运会的冠军。”有意无意地,杨文军经常强调“意志品质的磨练”,虽然他曾经不满教练对他“意志品质”的质疑。 “吃过高原训练的这种苦以后,回过头看看以前的那些辛劳,根本不算什么了。”杨文军对那段大运动量的训练经历,非常推崇,记忆很深。其中的原因,或许真的是像他所说的,是由于那段时期的训练让他取得了奥运会冠军。但或许其中还蕴藏着其他什么,比如在昆明,他开始与马克“父子”相称,只是这些猜测无法从性格豪迈的杨文军口中得到证实。 “那时在高原的时候,马克的高原反应也非常强烈。想想一个老外,一个人来到中国,也没有人照顾他,真是挺可怜的。”看到马克恶心、头晕,还依然坚持带队训练,细心的杨文军给马克准备了一碗红烧肉和一碗鱿鱼送去了他的房间。“都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虽然不是我自己烧的,可是他看到我给他端去这些小菜,还是特别开心。” 有目共睹的是,训练中的马克对杨文军的要求过于苛刻,可是生活上对他却关怀备至。别人送给他的好东西,甚至是家人从国外托人捎来的,马克自己舍不得吃,全部一股脑儿搬去杨文军的房间,给他补充营养,还要求他一定要吃完。“记得有一次,他把我叫去他的房间,我以为我训练又有什么问题,教练又要找我谈心了,”说的时候,杨文军脸上的表情还拿着当时那股紧张劲,“门一推开,就看到他桌上堆着各式各样的水果,有的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全是他的朋友来看他的时候送给他的,教练自己不吃,却嘱咐我,搬回去以后不要忘记吃光它们。” 马克对杨文军的关爱,不管是在训练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走了极端。这种感情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上经常可以见到,想想一个严厉的父亲会怎样对待自己叛逆的儿子。事实上,与马克和杨文军之间的感情并无不同。“有一次,马克突然对我说,我就像他的儿子。他说他给我的关心就如同他在关心他的儿子。”这样的话,黝黑高大的杨文军说得很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矫情。因为他其实早就注意到,在平时训练中,教练真的把他当儿子看待。 在高原的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杨文军有一点点地不在状态,马克就能发现,并且会亲自找来队医,检查杨文军的身体状况。只要有一点小毛小病,教练就会兴师动众地跑去找领导、找队医,要求给杨文军补充营养,力图创造最好的训练环境和身体状态。“其实,那些小毛病,我自己清楚得很,根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教练就是担忧我,非要亲自找这个找那个。” 本想让杨文军来形容一下他的教练,他依然创造惊喜。“很有责任心,训练的时候太严格。”话题差点在他的“不解风情”中夭折。“没有了么?”当我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继续的时候。杨文军想都没想,接着说:“严师出高徒,马克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教练,也正是因为他,中国皮划艇运动才能有今天。我的教练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杨文军的语气好像一个体育局的领导,在给马克的教练生涯作高度总结。言语虽然有些令人失望,可是捕捉到他眼神里的敬佩,你会知道这一切,发自肺腑。 爱逛街更爱首饰 平时训练的时候,皮划艇队员们多数是被关进一个偏远的世外桃源,那里有山有水唯独没有人。这样的生活环境或许令那些已经厌倦城市繁忙节奏的白领羡慕不已,可是对于喜欢热闹的杨文军来说,他却十分留恋城市钢筋水泥丛中充斥着的生活气息。 “我喜欢逛街,哪怕什么东西都不买,就是走在城市里的马路上,我就能有满足感。”这样的“哪怕”在杨文军身上,发生的概率实在太小,因为只要他出门逛街,都会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满载而归。最喜欢搜集的东西是,“首饰。”杨文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从外表上看,高大魁梧阳刚气十足的他,似乎很难和“首饰”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不要奇怪,我的首饰可多呢,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带来的。”说完,他从运动衣的领子里,拎出一根粗粗的项链向我介绍起来,“我喜欢设计感很强,很有质感的那些首饰,一般都是金属质地的东西比较能够吸引我的注意。” 见我仍然用怀疑的态度看他,杨文军还预备拿出自己的藏品来展示,但马上反应过来,这次来南京只带来脖子上的一条项链。“因为现在是来参加比赛的,所以没有多带,不过我现在都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有多少,因为自从我的队友们知道了我喜欢买首饰,他们觉得我一个人带不完那么多,就总到我这里来挑喜欢的东西拿去带着玩,反正只要他们喜欢,我当然不会要他们还了。” 每次去国外参加比赛,有三样东西是杨文军必然要留心采购的,除了他最喜欢的首饰,另外两样就是休闲服和头巾。不管参加什么比赛,只要是杨文军单兵作战,没有了着装统一的规定时,他都会在脑门上绑一条颜色鲜艳的头巾给自己打气。久而久之,他的头巾逐渐成了划艇队的一道风景线。“我发现很多国外的头巾,都是中国出口过去的。但我是还是忍不住会再挑些喜欢的带回来,因为这些设计在中国都很难见到。”但说起喜欢在国外买衣服,理由就简单得多——便宜。他说那些Levie’s或者Lee的牛仔裤,在美国买的话价格还不及国内的一半。只要去美国,他不但会自己买到爽,还会给朋友们带。但千万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误认为杨文军是一个精打细算的男孩,其实他特别不计较钱的问题。“买东西时,我要么觉得太贵了不买,要么就是付钱拿上东西走人,从来没有和别人讲价钱的习惯。”每次他把自己的战利品给朋友们欣赏的时候,都会惹来大家的一阵惊叹,倒不是他买的东西有多么巧夺天工,而是他买到手的价格通常比别人高了4至5倍都不止。 作者:实习记者 孙岱(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