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怪味十足——十运会足球14怪 下篇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5:13 中国足球报

  “假设‘京骂’是个流氓词汇的话,那它也已经成为北京足球流氓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上海人或其它的南方人想在球场上贬低对方,也最好应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球场流氓文化,简单地模仿‘京骂’,也是没出息的表现。”

  记者在赛后采访过一些上海球迷,请他们谈谈对上海人喊“京骂”的看法。一些人回避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北京人也没申请‘京骂’的专利,凭什么他们能喊,我们就喊
不得?”

  第10怪

  “奥运适龄”竟遭洋帅辩驳

  十运会结束了,现在回头再看当初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足协制订的男足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在20岁以下的“奥运规则”,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呢?我们会看到很多希望,还是会看到很多失望?我们会得到很多经验,还是会看到很多无奈?我们会对2008更多一些担忧,还是会更多一些对策?

  但,这也仅仅是把眼光停留在2008年而已,2008年以后呢,中国足球的下一茬苗子又要依靠何人?

  对于十运会的“奥运适龄政策”,担任十运会上海男足主教练的前南斯拉夫教练可可维奇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为了实现在三年后的奥运会上出成绩的目标而在全运会上不惜限制年龄不顾降低全运会水平的做法,并不利于中国足球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曾经在山东鲁能俱乐部从事过长时间青少年足球研究与训练工作的可可维奇非常坚定地认为,中国足球在青少年领域有大批可造之材,但是他们缺乏高水平的训练督导,他们缺少的不是像十运会这样的临时突击,而是规范的职业模式训练与循序渐进的战术模式培训。

  为了奥运会而限制全运会选手年龄,这一逻辑看似合理,但是这仍然无法摆脱临时抱佛脚的被动形象。为了在奥运会上出成绩,就可以破坏全运会的严肃性吗?可可维奇认为,如果中国足协真的认为很有必要对奥运适龄球员进行高水平的选拔与检验,它完全可以创办一个“08选拔赛”,时间可以长一些,毕竟08奥运也是大事,不怕兴师动众,但为奥运而糊弄全运就不是严肃的态度。

  可可维奇认为,青少年培养是足球发展的根基,而且中国也不缺少好苗子,“要是有人说中国没有具备足球天分的球员,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但可可维奇认为,尽管国少队、国青队总能从国际赛事中带回好成绩,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工作做得好、做得对。向来直言不讳的可可维奇说,中国足球要上去,一靠好教练,二靠俱乐部。

  可可维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足球要发展都离不开“可持续”这三个字,而针对十运会男足而特制的“奥运适龄政策”恰恰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11怪

  女冠奖金竟然相差百倍

  孙琦敏,36岁,上海女足老将。

  10月20日,当这位上海女将站在球门前,一脚把点球踢飞的时候,她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她踢飞的不仅是一个点球,踢飞的不仅是对北京女足的胜利梦想,她踢飞的还包括接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金牌奖金。而随着被淘汰出决赛,金牌与巨奖都与前两届全运会冠军无缘了。

  湖南《体坛周报》的一位记者为上海女足算了一笔账:“如果上海女足夺取十运会女足金牌,队内每名队员将获得2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这仅仅是对球队中年轻一代球员的“保底”奖励,如果像浦玮等参加过九运会夺冠的球员,每人的奖金翻番即46万;而像队中的老将高宏霞、孙琦敏等参加过八运会上海夺冠的球员,每人的奖金将达到60多万的天文数字……按着这一奖励政策,如果上海女足卫冕成功,那么算上领队以及教练员的奖金在内,上海女足将从这一夺金嘉奖政策中获得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10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恐怕就连国内一些女足球员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是在一些不太著名的足球不太发达地区,这1000万元足够养活10支甚至20支女足队伍一年了!在十运金牌战略的光芒照射下,上海女足打破了自己的夺金梦,却为有关方面省下了1000万的银子,为疯狂的十运夺金大户们击灭了一个小小的银弹泡沫而已。

  而据那位《体坛周报》记者披露,与上海女足惊天的1000万夺冠奖金相比,北京女足的金牌奖金只有8万元。1000万与8万相比,两者相差足足125倍!“和上海队相比,北京女足的夺冠奖金仅仅是一个零头,一枚金牌8万,即便是翻番(足球金牌一枚算两枚)也不过16万而已,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京城姑娘们夺冠斗志。”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钱不是万能的。最后的结果是,比上海女足寒酸得多的北京女足最终赢得了金牌,也赢得了对“金钱不等于金牌”这一不等式的肯定。

  第12怪

  北方“京骂”竟然南方上座

  在足球场上提“京骂”一词,已经不觉新鲜,特别是在北京的赛场听到“京骂”,似乎更让人觉得原味和正宗。但在江苏省的十运会赛场,“京骂”也出现了,这不能不令人觉得新奇。

  由于球市不佳,十运会无论男足还是女足的上座率都不理想,因此无论是加油声还是起哄声,都很难形成较大声浪。参加男足的都是20岁以下的年轻球员,尽管战术素养还显简单,但小将们拚劲十足,还是博得了一些掌声与喝彩。而在女足的比赛中,河北、上海等队有专程赶到赛场的啦啦队为她们加油助威,有些看台上就显得比较文明而热烈。相比之下,出现在男足个别赛场的“京骂”声音就过于刺耳了。

  山东队与上海队的男足决赛就出现了这种不和谐音。比赛一开始,双方球迷还算文明,各喊各的,各顾各的,但由于山东球迷人数占优,时间一久在声势上就占了上风,上海球迷眼看喊不过山东球迷,便有人突然冲着场内高喊:“周海滨,傻B!”山东球迷哪儿受得了这种污辱,也迅速回骂“上海队,傻B”;而当周海滨因侵犯对手吃到黄牌时,山东球迷却故意喊道“周海滨,好样的”,明摆着是在和上海球迷叫板,故意惹恼对方。

  记者在赛后采访过一些上海球迷,请他们谈谈对上海人喊“京骂”的看法。一些人回避这个问题;一些人认为,“北京人也没申请‘京骂’的专利,凭什么他们能喊,我们就喊不得?”另一些人认为,“假设‘京骂’是个流氓词汇的话,那它也已经成为北京足球流氓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上海人或其它的南方人想在球场上贬低对方,也最好应该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球场流氓文化,简单地模仿‘京骂’,也是没出息的表现。”

  第13怪

  妹妹失利竟遭姐姐赞贺

  原身份为中国女足大姐大、现身份为上海《新民晚报》记者的孙雯在半决赛上海队点球大战负于北京队后,写下了这样一篇激动人心的文字———

  我站在高高的看台上,眼看着老将孙琦敏踢出的点球擦门而过,一颗狂跳的心刹那间停顿。大屏幕上的比分,残忍地停留在4比5上,上海队队员哭了,北京队队员笑了。站在我身边的,是在中国足协任职的老队友温利蓉,两届全运会的对手如今走到了一起,在场边体味着球场上悲喜两重天的残酷,她对我说:“好久没有为比赛激动过了,仿佛旧日重现。”

  作为队友,我们一同经历过1999年

世界杯点球大战的伤心。作为对手,我们也曾同样体会着不同的心情。这就是足球。

  眼前的这一切,让我突然想起,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世界杯决赛后,对我们所说的话:“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比赛,你们都是胜利者。感谢你们,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今天,我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一场比赛。我想说的,只有这句话。

  孙琦敏,不要哭,你更不该自责,37岁的年龄,笑傲在球场上,对得起所有人;老队员,不要哭,你们带给上海人民的骄傲和光荣不是眼前一场失败所能抹煞;小队员,不要哭,你们今天的表现,让人看到了女足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场久违的女足比赛。赛后,前来观战的行家、记者、球迷都说:“比赛要都是这样来打,中国女足有戏了。”我完全同意。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写足球比赛的文字了。如果读者是用心去读,一定能体会到孙雯是用心在写。作为中国女足运动的亲历者,作为中国女足兴败的见证者,她或许比所谓的足球专业记者更能明白,在胜负的瞬间,在悲喜的刹那,队员们,特别是那些正在经受失利痛苦的队员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才能写出数以千计的没有过职业球员经历的足球记者难以写出的文字。

  孙雯,写得一手好文,令人赞叹。

  第14怪

  抽签信封竟有两道印折

  10月16日,十运会女足小组赛三个第三名球队江苏队、湖北队和山东队在新世纪酒店进行抽签,以三张扑克牌决定“两生一死”。最后,东道主江苏队幸运地抽到“黑桃2”,成为两支晋级队之一。但事后很多媒体报道东道主这次“抽如意签”的过程有些蹊跷———因为有人看到了在三张分别装有黑桃A、黑桃2和黑桃3的信封中,只有后来被江苏队抽到的那个装有“黑桃2”的信封上面有“两道与众不同的折痕”。

  据一些在抽签现场的当事人描述,事情是这样的。在正式抽签开始前,三张扑克牌按要求应该被装进三个信封,由于信封较大,放在纸箱中摇晃不开,有人便提出将信封对折之后再装入箱中。于是,工作人员甲(由一名记者充当)将其手中装有黑桃A(代表晋级)和黑桃3(代表淘汰)的两个信封工整地对折;工作人员乙(由另一名记者充当)将其手中的装有黑桃2(代表晋级)的信封也折了一下,但不是对折;当工作人员乙看到工作人员甲的信封是对折后,重新把自己手中的信封再次对折了一遍。就这样,装有黑桃A和黑桃3的信封都只有一个对折的印痕,而装有黑桃2的信封却有两道折痕。

  当时即有记者发现了三个信封的微妙区别,提出这样抽签不妥,应该将信封的折痕统一,但此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于是,此前已抽得第一抽签位的江苏队领队何雪德在抽签时,抽出了装有黑桃2的那个印有两道折痕的与众不同的信封。

  抽签后,有记者向何雪德提问“你觉得这样做公平吗”,何回答“没有什么不公平的”;那位记者追问“你摸了比较长时间,是在摸两道折痕的信封吗”,何回答“三个信封都是一样的,我没有觉得有区别”。

  作者:特约撰稿 胡 昊

  (来源:中国足球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