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孙福明还是输了(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10:37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孙福明还是输了(图)
  闫思睿(右)在战胜孙福明后振臂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杨磊摄闹得沸沸扬扬的“假摔”事件昨天下午终以孙福明告负而画上了句号。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听他们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孙福明: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输掉了比赛的孙福明面对记者采访一度无语。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孙福明说,她在重赛中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对手属于技术型的选手,具有年龄上的优势,而自己耐力不如对手。她同时表示,由于媒体的关注和来自各方的压力过大,也影响了水平的发挥。孙福明的一位队友认为,孙福明与闫思睿的水平相当接近,谁输谁赢都是正常的,但孙福明承担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到了只能赢不能输的地步,反而影响了她的发挥。

  两天前,孙福明以“假摔”方式将金牌让给闫思睿。如果“让金”被判有效,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解放军队双记分的制度,作为辽宁队交流到解放军队的闫思睿夺金后,辽宁队和解放军队可各计一枚金牌。

  由于“假摔”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经
十运会
柔道比赛仲裁委员会、竞赛委员会研究,十运会组委会竞赛部、十运会组委会批准,作出了孙福明和闫思睿重新比赛的决定。

  刘永福:我愿意成为耙子

  在此次“假摔”事件中,辽宁队主教练刘永福始终是舆论的中心和非议的焦点。为此,重赛一结束,他便表示:“我对这场比赛没有施加任何影响,我已经受到了处罚,我不能让我的队员也受到处罚,所以她们必须尽力。孙福明最终还是输在体力上。”

  由于在13日比赛中的违纪行为,刘永福受到了十运会组委会的通报批评。

  刘永福在15日的比赛中现场指挥了孙福明的重赛。比赛结束后他连续四次说:“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了自己的错误,如果对我的处罚能为今后的赛事敲响警钟,改善赛风赛纪,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我愿意成为教育别人、净化赛场的靶子。”

  “两名队员今天都尽了全力。自己之前暗示孙福明放弃比赛,目的是保护队员不受伤,如果双方血拼,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毕竟孙福明已经31岁了,”刘永福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教练员,我当时并没有考虑更多别的东西。”

  在吸取此次教训后,刘永福表达了要在
北京奥运
会上为中国拿到更多金牌的信心,他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比赛都是练兵,中国柔道的目标是在家门口拿到更多的金牌,为国争光。”

  宋兆年:这是一场真实的比赛

  “这是一场真实的比赛!”对15日下午进行的十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决赛的重赛,十运会柔道比赛竞赛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宋兆年这样评价:“比赛中,运动员都拼尽了全力。”

  宋兆年说:“我对这场比赛感到非常满意,运动员发扬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比赛中做到了全力以赴。虽然奥运会冠军孙福明没能获得冠军,但是她顽强的精神和认真比赛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尊重。”

  宋兆年说:“年轻选手闫思睿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表明中国女子柔道大级别后继有人,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据了解,为了保证这场重赛的真实性,十运会柔道竞赛委员会和辽宁队、解放军队约法三章,若在比赛中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作弊者的成绩便要被取消。同时,竞赛委员会还特地成立一个比赛监督委员会,与比赛中的其他裁判一起评价这场比赛的真实性。

  宋兆年说,从比赛的过程看,监督委员会和所有裁判均认为这是一场真实的比赛。

  观众:体育道德应该维护

  孙福明重赛的消息传开后,十运会柔道赛结束后原本冷清的南京龙江体育馆再度热闹起来。许多观众和记者赶到现场,观看了比赛。14时20分,孙福明上场后,观众情绪表现得非常热烈,比赛中多次响起为孙福明加油的呐喊声和掌声。下午早早就赶到体育馆的南京市民杨平告诉记者,13日“假摔”事件发生时他就在现场,当时他非常气愤,觉得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挑战对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是每位运动员应该追求的目标,如果不是今天的重赛,我对体育会彻底失去信心。”杨平认为,如果没有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对“假摔”事件的披露,重赛也许不会这么快变为现实。

  “柔道既是东方传统的武道,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追求攻防技艺的磨炼,更要求习练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现场观看比赛的柔道爱好者王江华说,“假摔”是对柔道精神的亵渎,希望此次重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理解柔道的真正内涵。

  作为十运会的“爆炸性新闻”,孙福明重赛也引发了媒体的新闻大战。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既是观望者也是监督者。辽宁一家媒体的记者说,虽然无论结果如何辽宁队都有一枚金牌进账,但对于辽宁记者来说,他们希望辽宁选手能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别为体育精神抹黑。

  新华社记者胡锦武 蔡玉高 李铮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