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向左向右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5:4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历程———唐五代“蜀技冠天下”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
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中国“杂剧”之称也首见于此时。大和六年前后,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为火”所组成的戏剧演出团体。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始的。此时,很多作品的演唱腔调已经具有了四川地方特色,为后来的川剧形成初露端倪。

  低迷:难以适应欣赏要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使不少观众为之倾倒的川剧艺术在多元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日益低迷起来。尽管《死水微澜》、《文成公主》、《山杠爷》、《变脸》等精品剧目反响极好,并相继捧回多项国家级大奖,但川剧演出市场客观的事实依然是:观众无情流失,剧目叫好不叫座。对此,有人曾经毫不讳言地指出,川剧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远远不能适应观众多元的艺术欣赏要求,其萧条是艺术市场化后,市场进行重新选择与组合的必然结果。

  较之其他地方剧种,川剧在唱腔、舞美等方面都有不可克服的弱点。因此,川剧市场的低迷确乎与川剧单一的表演息息相关。上海许多市民都能随口哼上几句越剧,而川剧尽管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冗长的拖腔根本不具备传唱性,自然就缺乏普及性。舞美的节奏感不强,同时弱化了观赏性。

  讲述:

  观众选择性更大了

  “当年我们下乡演出,四面八方的人,打着火把都要来。”作为早期出来“跑场子”的川剧演员,刘钦洋更直接地见证了川剧的繁盛与凋零。

  刘钦洋现在主要在成都的老茶馆等地演出,其中经历五味杂全。上世纪90年代初,刘钦洋离开了所在的泸州市川剧团,尝试着“自由”地生存;1997年,刘钦洋来到成都,开始了在成都的经历。

  9月16日晚,刘钦洋来到一家老茶馆。距演出开始还有20分钟,坐在后台狭窄而简陋的化妆室里,刘钦洋神态安闲。这并不是他所经历的最坏状况,只是相比之前,他也切肤感受到,如今的演出光景是大不如前了。“20年前,带着一些十四五岁的娃娃下乡实习,人还没走,票就卖完了。”那样的日子让刘钦洋很难忘。

  而现在,“场子确实太滥了”。“滥”不是指川剧已经真正深入普及,而是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场合。夜总会、迪厅、婚庆、寿筵上,凡是需要声响的地方,都可以安排着穿插进去。因此,刘钦洋的脚步也进到了这些川剧以前不曾到达的地方。“不知道算是发展还是另外啥子。”刘钦洋有些困惑,可这些年的历练让他学会了“区别对待”,在情绪上,在心境上。不过不管在什么地方,刘钦洋说自己只管唱自己的,“求生存嘛”。刘钦洋很实在,说像在老茶馆这样的地方,一场就是几十块。

  “川剧现在没落了。”刘钦洋舒出一口气,笑容收了不少,眼神有些黯淡。刘钦洋清楚记得,当初自己初到成都打拼时,成都的自费演出团体为数不少,“但现在,可能就只有3家而已”。演出团体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观众的骤减,演出团难以维持,只得解散。

  “我一直记得到,最少的一场观众,不超过50人。”刘钦洋至今心有戚戚焉。在台上演出的人,都希望场子火爆一下,自己也更投入。“说实话,看到人少,就觉得简直没唱头。”刘钦洋说那个时候,自己的心里都是毛焦火辣的。

  “可能是现在观众的娱乐选择性更大了吧。”刘钦洋自己这样猜测到。

  茶馆:

  川剧的市井落脚地

  老茶馆有几个要素:评书、川剧、皮影戏、长嘴壶,装饰古朴,气氛随意,可掏耳朵,兴起时拉一个生人就能海侃。不仅品茶,也品戏,这甚至已形成成都人很多年的生活习惯。

  位于王府井附近的成都锦江川剧院,老字号“悦来茶馆”是公认的“戏窝子”,经常是座无虚席,老茶客们在那里聚会、喝茶的同时还能观看精彩的川剧表演。不需要灯光齐聚,上下两层,中间的舞台天井直通玻璃屋顶。而每到开戏之时,茶客们也自然前来,边品茗边看戏,跟到台上摇头晃脑哼上几句,再揭开茶盖,将茶香一同吸进口中,肺腑深处仿佛都得到了舒展。

  或者就在顺兴老茶馆,看那一组极具神韵的老成都浮雕,在旧旧的桌凳、窗棂、天井戏园子式的店堂包围中,听一回川剧,回味老成都的余味。

  像悦来、顺兴这样的老茶馆,算是很好传承了古时候成都茶馆的一些特征的:既继承了成都茶馆唱围鼓戏曲的传统,又保持了喝盖碗茶坐老式板凳或竹椅的传统,算是有选择地继承了茶馆文化。而还有一些散落在街边巷内的小茶馆,要么是在小区两幢楼之间,要么是在一棵绿树下,不过几张木桌凳椅,茶水极其便宜,也有戏,却是票友自己的聚会。

  不过,能听见川戏咿呀的地方毕竟少了,不论是曾经的老茶馆,还是老成都巷子里的票友自唱自乐。

  成都的茶馆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低档的竹椅坝坝茶升级至高档茶馆和茶楼,茶的档次从“三花”一直上升到龙井碧螺春;茶馆从大众化推向了精品化和贵族化,并引入了广东等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而那些小茶馆,也逐渐变成麻将馆和录像场所。

  经过这样的变迁,成都茶楼逐步多功能化,与酒吧、洗脚坊甚至餐厅逐渐靠拢。但是,没有了竹椅、三件套盖碗茶的茶馆,不知还叫不叫成都茶馆吗?

  而川剧,能落脚的地方、能让成都人近距离接触的地方,越来越少。

  变脸:

  代表川剧还是隶属川剧?

  几年前《变脸》的成功是川剧的一大振奋,该剧自推出以来,不仅囊括了所有的国家级大奖,也使四川省川剧界人士备受鼓舞,川剧是在市场中萧条的,而《变脸》恰恰就在市场中找到了“兴奋点”。

  专业人士这样评述,《变脸》获胜的因素不外乎两个:其一、一唱众和的川剧高腔与变脸绝活仍然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其二、艺术进入市场后,在强调精品的同时,更需要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川剧面临的现实问题恰恰就是后者,在多种艺术形式主动向观众靠拢的格局下,川剧如何吸引住观众,又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

  现在,提到川剧,人们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变脸。”变脸让无数人认识了川剧,却也让无数人认为,川剧就是变脸。这是一个有争议的确良话题,已经有人认为,“变脸被滥化成了杂耍”,没有剧情的变脸,就谈不上任何意义。而作为川剧特技来讲,变脸不过是10余种之一。

  现象:

  川剧加入流行元素

  内地也有周杰伦!这是许多媒体对华少翌的评价。

  出身于文艺世家,自幼便进入戏校,并且专攻文武小生。之后在北京和香港进修了影视表演,拍过电视剧,辗转当过PUB驻唱歌手与广告模特。功夫、剑术、戏曲、变脸、劲舞炫目爆发,华少翌的新曲《梨园英雄》是120节拍的改良式舞曲,主干仍然是流行上口的pop,但是加入了传统电音Rock的元素。开篇的笛声幽鸣烘托出了深远的气氛,编曲中更是特意加入魅惑无比的川剧帮腔,节奏铿锵、钢柔并济。华少翌更是献出了川剧艺术的绝技:变脸。

  《梨园英雄》一歌中选取的剧目来自经典川剧《别洞观景》中的著名唱段,该剧讲述了海龙王的女儿来到人间,留恋人世的美好,而不愿回到海中的故事。

  出路:

  成都川剧往哪走

  据相关调查,在川剧观众基础较好的城市德阳,其相对固定的观众也就300人左右,且几乎清一色是60岁以上的老人,演出票价只能定在1至2元之间。只相当于一碗素面的价格,根本不能支付场租、道具等必要的费用开支。像德阳市这样艰难挣扎的剧团在四川省并不多见,因为许多市、县川剧团早已另谋出路去了。

  尽管如此,一些川剧界人士还在苦苦寻找出路,诸如与企业联姻、走出固定的舞台、打破旧有体制等等,但成效依然微小。川剧改革与京剧一样,在“变”与“不变”这个敏感的话题上已争论了多年,许多人认为变化会改变剧种的纯粹性。现实的教训很明显,川剧要在市场中重现生机,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表演元素上,在保留川剧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重组艺术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面向市场。早报记者陈筱丽摄影李国东

  周末的下午,秋日的阳光懒懒散散泻了一地,位于华兴街的悦来老茶馆内,锣鼓锵锵掌声阵阵,川剧正在上演。台下坐了五成的戏迷。

  老戏迷说,在20年前,茶馆里听戏的人简直多得起堆堆。

  据《成都志·川剧志》记载,成都可统计的表演川戏的茶馆不下50家。而现在,除了悦来、顺兴等老茶馆让人知晓外,许多当年上演川戏的茶馆要么改换门庭,要么转变经营方式。

  川剧,越来越难找到落脚的地方。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