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应试教育的战利品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7:25 中国足球报

  宽容他们的“拖延时间”,宽恕他们的“早熟”,原谅他们的“狼狈”吧,因为毕竟这不是教练和球员的错。

  国少进入8强,没有获得多少喝彩,随之而来的评论却是什么“窝囊的胜利”、“球员大面积抽筋”、“比赛靠整体、球员没技术”等等。

  由此让联想到山西榆社县的教育改革。因今年高考成绩严重下滑,榆社县委常委会通过电视向全县人民致歉。很多人质疑这是“作秀”、是“看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而榆社县委书记曹煜对于应试教育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素质教育在农村没有市场,因为农民的孩子只能靠高考来改变命运。”

  现在的这支国少队,虽说也穿着胸前绣着五星红旗的队服,可他们却“生不逢时”。有85、87年龄组在前面挡着,他们缺少足够的重视,虽说有08奥运会的机遇,可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基本摸不到奥运的边。征战世青赛的20号人,在全国的选才面竟然只有区区200来人。这批队员和上面提到的“农民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高考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这次

世青赛的成绩同样也将改变这批球员的命运。

  为什么国少队在3场小组比赛中,几乎每场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但凭借着严密的防守和严谨的纪律,他们遏住了对手的个性天赋和技术优势。因为球员们想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山西榆社县参加高考的学生知道,他们只有比北京的孩子多考200分才有大学可上。为此目的,每张破旧的课桌上都放着一尺多高的复习材料,他们在挑灯夜读。因为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分数来说话。

  记得上大学时,班里一位傲慢的都市女孩儿说:“农村的孩子只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真没素质。”一位来自甘肃农村的女同学听完以后哭着说,“我用一切时间读书,才得到了和你们在同一教室里上课的机会。”

  如果国少队在场上一味的“敢打敢拼”,每个队员都只顾显示自己的特长,而不看重比赛的结果,也许结局就是小组被淘汰、球队被解散、球员各自回到地方队自生自灭。在中

国足球培养人材体系不完善的环境下,为了生存的“应试足球”尽管赢得很“窝囊”,却是让这批孩子继续踢球的惟一选择。宽容他们的“拖延时间”,宽恕他们的“早熟”,原谅他们的“狼狈”吧,因为毕竟这不是教练和球员的错。

  作者:董博臣

  (来源:

中国足球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