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300跆拳道馆袭占成都武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6:08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深度调查

  在成都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必须正视的是,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与此相反,以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舶来的“洋拳”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

  现象:1万青少年VS 1万中老年

  “现在外面教跆拳道的只有20%是正规培训的,80%是武术转行来的”

  1992年,跆拳道经过官方渠道正式进入中国。直到2000年,当韩剧在国内不断升温时,来自韩国和日本的跆拳道和空手道才跟着一起火了起来。最近,据省武术协会跆拳道办公室的统计表明,现在在成都的跆拳道馆有300多家,而传授传统武术的武馆只有不到20家,而且其中有50%正把跆拳道作为主业,武术作为副业。在练习者的人数上,跆拳道有1万多人,年龄多在18岁以下,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习武的人也有1万人左右,但99%是中老年人在坝坝里练太极拳。

  除了道馆和武馆的数量对比悬殊外,从业老师的数量也同样悬殊。“我们体育学院每年要招收100多名跆拳道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招收100多名武术散打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外面勤工俭学,绝大部分都在外面教跆拳道,估计有近千学生在外面靠跆拳道吃饭。”成都体育学院搏击教研室主任周直模告诉记者,“甚至很多学武术套路的也在教跆拳道。估计,在外面教跆拳道的只有20%是经过正规培训的,80%是转行的,甚至还有教篮球的教师也转行来教跆拳道。”据周老师介绍,从1992年成都体育学院成立跆拳道专业到现在,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从最初的几个已经发展到了100多名,而跆拳道专业学生在整个系中占的比列也由10%增加到了16%。

  “跆拳道市场的火暴,导致人人都来当跆拳道老师。练散打的,只要穿上道服就开始教跆拳道,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教的还是散打的基本动作。”周直模老师认为,目前跆拳道市场在火暴的同时还是有些不规范。

  反思:推广模式决定冷与热

  “99%的武林人士都找不到自己的江湖地位”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如此冷落?主要就是中国武术千年不变的推广和传播模式,以及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无数的流派、拳种、套路,让中国传统武术很难形成一条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据统计,仅四川就有68种拳。各打各的拳,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中国武术协会制订了“5级9段”评价标准,但有很多武林高手却不知道自己的段位是怎么评上的。“我是6段,用过去话讲,这个可能就是江湖地位,但现在都不知道这个段位是怎么来的。99%的武林人士都不知道。”这是青城派掌门刘绥滨的困惑。

  和“龙拳”相比,“洋拳”的评价体系和传播推广体系则非常完善。如跆拳道有10级9段,不同级别的跆拳道选手在道服的腰带颜色上就有区别。“跆拳道的礼仪规定,凡是低级别的选手必须向高级别的选手鞠躬敬礼,选手们根据腰带颜色就可以判断对方的级别,是对方先向自己鞠躬,还是自己得先向对方鞠躬。而这些都让练习者有了目标,级别越高越受人尊敬。”成都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这样解释。同时跆拳道的最低级别非常容易通过,和考钢琴的级别一样,1级很容易过,“初学者只要练习1个月左右就能拿到1级证书。”周直模老师告诉记者。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跆拳道比“江湖深处”的传统武术更时尚,在不少初学者看来,跆拳道的道服、绶带仪式、礼仪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鲜感,而且跆拳道的基本动作简单易学,长期学习又能体会升级升段的乐趣。而这些,都不是武术可以提供的。

  问路:以改革性手段发展“龙拳”

  “中国武术应该考虑在人文上多做文章”

  从竞技角度上来说,中国传统武术经过几十年的推广,仍然没能实现武术进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的愿望;而在全民推广和市场上,传统武术又遭遇寒流。“龙拳”的出路在何方?

  专家们意见各不相同,但有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改革,不然“龙拳”就越来越会被“洋拳”挤压。首先,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其次,统一和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现代推广模式。改变传统武术子承父业,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方式。让传统武术脱去其神秘的面纱,融入现代的、时尚的元素。“传统武术,一个马步就要蹲上几个月。3年小成,10年大成。如此长的周期,谁敢来练。”连青城派掌门也呼吁“龙拳”的培养必须缩短周期。周直模老师也非常赞同刘掌门的观点,“毕竟不是人人都要当高手,随着时代的变化,武术的技击功能已经逐步淡化,而它的健身和养身功能,文化功能被放在了首位。”

  虽然“龙拳”被中国人自己冷落,但很多洋人却对此非常感兴趣,“这是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中国的太极拳,在西方非常流行,很多年轻人都练习太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中国武术应该考虑在人文上多做文章。”周直模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同题问答

  刘绥滨 (青城派现任掌门)

  周直模(成都体院搏击教研室主任)

  谁的地盘?!

  另体育:源自我国唐朝唐手的跆拳道为什么现在反而在我国比武术更吃香?

  周直模:与武术对比,跆拳道之所以在市场上受宠,还在于推广得力和与市场接轨的完善上。其实,在唐手传入韩国后的很长时间,韩国的武功流派也非常繁多。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韩国人崔红熙才通过政府的渠道,统一了名称、套路、口号和宗旨进行了多年全方位的推广。2000年,跆拳道已经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除此外,韩国政府在国内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宏扬他们的传统文化。在韩国凡是

公务员、军人都必须会跆拳道,而军人的级别升迁也对跆拳道的级别有一定要求。据统计,去年跆拳道直接或间接地为韩国带来了60亿美元的收入。

  刘绥滨:首先这和中国的大环境有关。目前青年人中哈韩、哈日族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跆拳道和柔道以及空手道在中国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跆拳道的推广工作做得好。早在20年前,当99%的中国人还不知道跆拳道为何物时,韩国政府就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项运动,无偿提供教练和培训,经过多年的推广终于让这个项目登上奥运殿堂。

  另体育:跆拳道的市场优势在哪里?周直模:跆拳道有统一的服装、统一的口号、统一的评价体系以及统一的宗旨。相对传统武术来说,跆拳道简单易学,而且安全。普通人只要通过1个月的学习,一般就能达到1级。不停地升级要求,让练习者有不断追求的目标。

  刘绥滨:主要是因为中国武术没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跆拳道等级段位清晰,着装统一,显得很时尚。

  另体育:如果来次比武,龙拳(中国传统武术)和洋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哪个能赢?

  周直模:这个没法比。中国的传统武术,尤其是套路没有限制手段的使用,散打也能使用踢、打、摔,而跆拳道只能用踢、打两种,其中主要还在踢,

拳击则只用打,柔道则只用摔。洋拳少了那么多种技击手段,在比赛前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刘绥滨:在中国散打和西洋拳击多次对决中,都是散打胜多败少,而要让龙拳和跆拳道比,那胜率几乎是100%。

  另体育:那传统武术怎样才能在市场上也打个翻身仗?

  周直模:在中国武术的推广上,我们一直以竞技为重,而不重视普及和推广。想一想,毕竟参与竞技的是少数人。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的功能也在变。从最早注重格斗功能已经转变成了注重它的健身和养身功能。武术的推广和发展也应该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现在应该强调武术的健身功能,同时强调武术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不同的群体,强调武术的不同功能。

  刘绥滨:首先希望相关部门能像支持四川的川剧一样支持传统武术;第二,吸收懂市场的人来经营武术。搞传统武术的人大部分都不懂经济,去年的第二届武术名家论坛,有100名代表中国武术的名家参加,其中60%的人比我穷。第三,就是要对传统武术进行规范,制订出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缩短成材周期。中国武术有句老话,3年小成,10年大成,这样谁受得了。

  另专栏

  “葵花宝典”在哪里

  温俊峰

  中华武林从来没有遇见如此大的危机。在中国传统武术传承遇阻的紧要关头,“洋拳”就势摆下一道场子:要死还是要活?

  这不是一场跆拳道抑或泰拳与武术的擂台比武,没有刀兵相见,无须肉体接触,但场子未开,甲方已经逼得乙方无立足之地。场面咋看起来都酷似鸦片战争那么憋气,挺着长矛挥舞着大刀的汉子还未近身,就在洋枪的“啪啪”声中倒下。“器”不如人的悬殊已经把技的内涵削减为零,这样的比试对于生与死已经不具备选择的意义。

  实在不忍心将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精粹武术从生活中打入另册,但江湖门派林立的武术生存空间不敌道馆一枝独秀的现实,却无论如何也让你难以用“包装不利”自圆其说。

  从武技层面上说,像跆拳道这样的舶来技击艺术与武术算是同类,都是冷兵器时代以暴力制暴的“拳头”产品。从渊源上看,跆拳道的原生态形式来自于我国唐朝输出的唐手(武术的一种),双方血缘之紧密甚至可以视为“父子”关系。就武言武,我这个外行不敢断言是“父亲”教训“儿子”还是“儿子”打“老子”,但从文化的深度切入,也许才能探得双方虚实。

  无论是李安张艺谋的“胶片武术”,还是以金庸为代表的“书面武侠”,都以神乎其技的身手描写将武术一手推向全球一手托上神坛。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武术离大众的生活就越遥远。像周星驰的如来佛掌,周润发的轻功上树———可以神往,但不可模仿,否则等待你的

  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产于暴力时代的武术实在是反暴力的代言人,在它博大精深的背后,有的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尊师重道的侠客精神和儒家文化内涵,尽管这样的方式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但要习武先做人才是武术所蕴涵的东方文化之至高境界。遗憾的是,不时传来的信息是:武林门派间的逞强好胜和相互诋毁谩骂,武校学生时常仗技欺人……如果武术剥离了传统文化,武术就成了“武斗”。你不难设想,连范志毅都可以改行投奔武林,那武林岂不难堪得翻天?

  被

神话的武术和被人唾弃的“武斗”间暴露出的巨大空间,跆拳道等“洋拳”的趁虚而入在所难免。统一的服装,轻松的传与授加上完善而人性的规则设计和保护措施,跆拳道恰到好处为喜欢时尚的年轻人打造了一条健身通道。而礼仪的灌输,尊师重道的行为约束,点点滴滴透出的文化气质则是跆拳道在消费市场大败武术的又一把利器。

  传统武术要在市场上找回场子,不能将热市的希望寄托在神奇得脱离现实的武侠影视刺激上,也不要真实狂想武术与“洋拳”面对面的街头械斗一较高下。技艺上的东西各有短长,而弘扬深厚的文化内涵恐怕才是武术制胜市场的“葵花宝典”,达到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