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胡凯神话后 清华再瞄十运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5:22 竞报

  清华体教结合模式调查———

  本报记者报道 在刚过去的夏天里,一个戴着眼镜的清华学子激起中国体坛最大的兴奋点,他以10秒30的成绩跑到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胡凯这枚金牌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成为百米飞人,更向大
家证明了,大学校园也可以培养出国内一流的体育人才,而且是文化与竞技比翼齐飞的全面型体育人才。

  清华模式之历史篇

  招特长生不如自己培养

  在胡凯之前,清华获得的最好成绩是2001年广州全运会上,梁彤拿到跳高铜牌。

  清华大学与体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是我们国家体育有很大提高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清华从1994年开始着手于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免试特招一批高水平在役运动员的办法,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

  那一年,清华大学招收的学生中,出现了几位赫赫有名的运动员,如推铅球的黄志红,这些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的到来,使他们掌握了职业运动员训练方法、管理办法甚至是医疗康复手段,认清了今后要走的道路。

  这以后,清华就没有停止过招收在役运动员,但通过三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要真正提高学校竞技水平,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1997年开始,清华对运动员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参加普通高考,达到一定成绩是所有学生运动员进入清华的必经之路。

  清华模式之进程篇

  培养人才比金牌更重要

  起初,清华请省队为在校运动员注册以获得参加国内竞技比赛资格,而如今每年都有省队主动找到清华,希望将在读学生运动员注册到自己的队伍中,这之间的飞跃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大中小相衔接。这就是清华将大学中学小学联系在一起,不光注重运动员水平的衔接、文化素质培养的衔接还有育人方面的衔接。在一些年龄层次偏小的项目上,如跳水,清华从小学时就选拔优秀苗子进清华的附属小学培养,中学时再从全国范围内招收一些中学生年龄层次开展的项目,如篮球、田径、射击等好苗子进入清华附中专门为体育特长生建立的“马约翰班”学习(马约翰是近代体育教育家)。这是清华特有的培训体制,各年龄层运动员都由清华大学的教练来训练,这样能达到一个文化素质和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二,在经费方面,走“教、体、企”相结合的道路,教育就是高校,体是体育系统,企就是社会资源。具体到社会经费,清华四位老校友去年曾设立了一个田径飞跃奖,专门设立基金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运动员。这也是学校办体育的一个优势,可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第三,注重把培养人放在首位,提倡育人至上。如果培养人和名次发生冲突,金牌可以让路。清华为此提出三不政策:不作假、不吃药、不点钱。

  这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比起其他高校直接接收在役运动员效率慢很多,而且运行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教练员水平、训练条件、医疗设备都受到条件限制。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却具有长远的意义。

  清华模式之问题篇

  场地、器材、教练软硬件急需加大开发

  不过,高校自主培养运动员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和弱点,场地、器材、教练员包括管理方式都比专业运动队有一定差距,比如教练员方面,清华近年聘请一批高水平教练,并且选拔出国培训,引进学术型的有专业性的教练来学校。另外,专业运动员是封闭管理,而在校学生比较自由,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一些,面对的诱惑也更多,多少会影响训练。清华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与差距,但正因为现在还存在很多不足,说明学校的体教结合模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清华模式之近景篇

  

十运会再出几个胡凯

  这次十运会能否有所突破,是清华的一个近期目标,除了胡凯这个夺金点外,李翔宇参加了男子800米决赛,他前一段时间获得大运会第9名,名次虽然不好,但却跑出了近5年来全国最好成绩。另一名队员李光明也进入十运会决赛,他是今年全国锦标赛和2003年城运会的男子800米冠军。他们全都是通过高考进大学,一边上课一边训练,今年十运会上他们很有希望再度称雄。

  十运会后清华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进入一个系统的周期,都会为2008年奥运会拼搏,能代表国家参赛并取得成绩是清华学生现在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

  清华模式·受益者说

  眼镜飞人:

  我学会了不钻牛角尖

  胡凯已经接受了清华“体教结合”四年的教育。他告诉记者:“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将体教结合的教应用到体之中,用文化武装头脑,再用头脑指导训练,这样能更好地领会教练意图,我认为这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必经之道。”

  “另外,由于参加训练,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钻牛角尖,性格和心理因为练了体育而比较开朗,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实际帮助,体育运动也培养了我们优秀的品质,磨炼我们的意志,在遇到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

  梁彤可以说是清华体教结合第一批受益者,他1997年入学,在2001年广州举办的全运会上代表北京队获得铜牌的成绩,这也是清华参加国内高水平竞技的最好成绩。已经研究生毕业的梁彤告诉记者:“从我自身来说,学习、训练兼顾有一定困难,每一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就要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合理的地方。首先,我入学时是一个体育生,为母校争光是我的责任,另外不能放掉学习,学校的压力有时就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学校为大学生制定的一些适当的奖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清华模式·实践者说

  于芬:辛苦没有白费

  清华跳水队1997年10月成立,如今的跳水队的名声已经非常响亮。

  在谈到“体教结合”模式时,清华大学跳水队的总教练于芬告诉记者:“我原来在专业队当教练,培养国家队运动员,拿到了奥运会金牌,这都很正常,现在在清华‘体教结合’模式下训练,我作为跳水队教练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对这些孩子、对他们的家长,对社会都有好处。”

  于芬说:“我们所走的道路没有前人给我们提供经验,更不能照搬专业队时训练思想。比起原来在国家队,现在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上,怎样把握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关系,提高训练的效率,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接着于芬详细解释:“原来8个小时的训练内容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还要练出效果,对教练的计划手段、训练方式等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并且要根据实践得出的结果不断改进观念。同时,运动员自身也在斗争,一方面学校对文化成绩要求严格,另一方面,我对他们抓得也很紧,所以队员也要不断思考,全面提高素质。”

  说起近些年的成就,于芬高兴地回答:“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近8年的尝试如今已经培养出一些人才。比如,前一段时间,清华跳水队参加全国青年锦标赛,获得4金3银3铜的成绩,这和专业队已经没有差距了,只要教练肯动脑,运动员能吃苦,这种模式还是可以练出好成绩的。”

  <>

  清华体教结合模式调查———

  本报记者报道 在刚过去的夏天里,一个戴着眼镜的清华学子激起中国体坛最大的兴奋点,他以10秒30的成绩跑到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胡凯这枚金牌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成为百米飞人,更向大家证明了,大学校园也可以培养出国内一流的体育人才,而且是文化与竞技比翼齐飞的全面型体育人才。

  清华模式之历史篇

  招特长生不如自己培养

  在胡凯之前,清华获得的最好成绩是2001年广州全运会上,梁彤拿到跳高铜牌。

  清华大学与体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是我们国家体育有很大提高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清华从1994年开始着手于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免试特招一批高水平在役运动员的办法,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

  那一年,清华大学招收的学生中,出现了几位赫赫有名的运动员,如推铅球的黄志红,这些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的到来,使他们掌握了职业运动员训练方法、管理办法甚至是医疗康复手段,认清了今后要走的道路。

  这以后,清华就没有停止过招收在役运动员,但通过三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要真正提高学校竞技水平,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1997年开始,清华对运动员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参加普通高考,达到一定成绩是所有学生运动员进入清华的必经之路。

  清华模式之进程篇

  培养人才比金牌更重要

  起初,清华请省队为在校运动员注册以获得参加国内竞技比赛资格,而如今每年都有省队主动找到清华,希望将在读学生运动员注册到自己的队伍中,这之间的飞跃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大中小相衔接。这就是清华将大学中学小学联系在一起,不光注重运动员水平的衔接、文化素质培养的衔接还有育人方面的衔接。在一些年龄层次偏小的项目上,如跳水,清华从小学时就选拔优秀苗子进清华的附属小学培养,中学时再从全国范围内招收一些中学生年龄层次开展的项目,如篮球、田径、射击等好苗子进入清华附中专门为体育特长生建立的“马约翰班”学习(马约翰是近代体育教育家)。这是清华特有的培训体制,各年龄层运动员都由清华大学的教练来训练,这样能达到一个文化素质和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二,在经费方面,走“教、体、企”相结合的道路,教育就是高校,体是体育系统,企就是社会资源。具体到社会经费,清华四位老校友去年曾设立了一个田径飞跃奖,专门设立基金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运动员。这也是学校办体育的一个优势,可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第三,注重把培养人放在首位,提倡育人至上。如果培养人和名次发生冲突,金牌可以让路。清华为此提出三不政策:不作假、不吃药、不点钱。

  这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办法比起其他高校直接接收在役运动员效率慢很多,而且运行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教练员水平、训练条件、医疗设备都受到条件限制。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却具有长远的意义。

  清华模式之问题篇

  场地、器材、教练软硬件急需加大开发

  不过,高校自主培养运动员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和弱点,场地、器材、教练员包括管理方式都比专业运动队有一定差距,比如教练员方面,清华近年聘请一批高水平教练,并且选拔出国培训,引进学术型的有专业性的教练来学校。另外,专业运动员是封闭管理,而在校学生比较自由,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一些,面对的诱惑也更多,多少会影响训练。清华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与差距,但正因为现在还存在很多不足,说明学校的体教结合模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清华模式之近景篇

  十运会再出几个胡凯

  这次十运会能否有所突破,是清华的一个近期目标,除了胡凯这个夺金点外,李翔宇参加了男子800米决赛,他前一段时间获得大运会第9名,名次虽然不好,但却跑出了近5年来全国最好成绩。另一名队员李光明也进入十运会决赛,他是今年全国锦标赛和2003年城运会的男子800米冠军。他们全都是通过高考进大学,一边上课一边训练,今年十运会上他们很有希望再度称雄。

  十运会后清华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进入一个系统的周期,都会为2008年奥运会拼搏,能代表国家参赛并取得成绩是清华学生现在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

  清华模式·受益者说

  眼镜飞人:

  我学会了不钻牛角尖

  胡凯已经接受了清华“体教结合”四年的教育。他告诉记者:“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将体教结合的教应用到体之中,用文化武装头脑,再用头脑指导训练,这样能更好地领会教练意图,我认为这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必经之道。”

  “另外,由于参加训练,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钻牛角尖,性格和心理因为练了体育而比较开朗,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实际帮助,体育运动也培养了我们优秀的品质,磨炼我们的意志,在遇到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

  梁彤可以说是清华体教结合第一批受益者,他1997年入学,在2001年广州举办的全运会上代表北京队获得铜牌的成绩,这也是清华参加国内高水平竞技的最好成绩。已经研究生毕业的梁彤告诉记者:“从我自身来说,学习、训练兼顾有一定困难,每一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就要把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合理的地方。首先,我入学时是一个体育生,为母校争光是我的责任,另外不能放掉学习,学校的压力有时就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所以我觉得学校为大学生制定的一些适当的奖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清华模式·实践者说

  于芬:辛苦没有白费

  清华跳水队1997年10月成立,如今的跳水队的名声已经非常响亮。

  在谈到“体教结合”模式时,清华大学跳水队的总教练于芬告诉记者:“我原来在专业队当教练,培养国家队运动员,拿到了奥运会金牌,这都很正常,现在在清华‘体教结合’模式下训练,我作为跳水队教练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对这些孩子、对他们的家长,对社会都有好处。”

  于芬说:“我们所走的道路没有前人给我们提供经验,更不能照搬专业队时训练思想。比起原来在国家队,现在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上,怎样把握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关系,提高训练的效率,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接着于芬详细解释:“原来8个小时的训练内容要在4个小时内完成,还要练出效果,对教练的计划手段、训练方式等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并且要根据实践得出的结果不断改进观念。同时,运动员自身也在斗争,一方面学校对文化成绩要求严格,另一方面,我对他们抓得也很紧,所以队员也要不断思考,全面提高素质。”

  说起近些年的成就,于芬高兴地回答:“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近8年的尝试如今已经培养出一些人才。比如,前一段时间,清华跳水队参加全国青年锦标赛,获得4金3银3铜的成绩,这和专业队已经没有差距了,只要教练肯动脑,运动员能吃苦,这种模式还是可以练出好成绩的。”

  作者:高璐娜

  (来源:

竞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