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申花 上海滩的“一哥”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08:19 东方体育日报

  说到申花,刘老不禁透露出对其俱乐部硬件设施和财力的无限欣羡:“我们就说目前,说申花是上海三支队中的老大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你看申花俱乐部的硬软件、雄厚的财力、自身球队的实力、梯队的建设,哪个方面不是现在三支队中最强的?不可否认,这些与过去郁知非和楼世芳的经营不无关系。而且据我所知,申花现在队内团结得‘一塌糊涂’,这是我的得意弟子刘军亲口告诉我的——这又是一个利好消息吧。”

  由“吉祥兄弟”担纲的申花两翼是刘老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观察下来的结果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哪条后防线能挡得住这双“翅膀”掀起的凌厉之风。也正因为这对“翅膀”的频频助攻令人防不胜防,激发了抢点意识突出的谢晖今年焕发出了第二春,以不断的进球势头重塑了自己射手的本色。

  刘老还指出申花目前已经处在了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其实大量后备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像郜林、毛剑卿这样有前途的年轻球员尚有许多还混迹在后备队里,主教练应该给予这些球队未来的希望以更多的重视和信任。他预计2006赛季将是申花渐入佳境的一个赛季。由于队伍本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只要再引进几名有针对性有水平的内外援,改变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地方,充实一下个别的位置,那么申花完全可以向新的高峰发起冲击。国际中场实力不错

  “国际有一个好的班底,而且它的打法是最具海派风味的,讲究技战术,队伍从教练到球员大部分也很年轻,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

  刘老特别强调了国际有一个观赏性很强的中场。“由李彦、王云、黄勇三个人组成的中场堪比当年法国队的‘中场铁三角’组合。李彦踢球很实在,现在作为一队之长也越来越成熟了;王云这小鬼一直就很有天赋,技术全面,真正知道怎么去用脑子踢球。”谈到两位昔日的得意门生,刘老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不过黄勇更令人欣赏,他的传球、塞球都相当棒,只可惜他的身材实在太单薄。”

  对于现在国际遇到的困境,刘老认为解决要慢慢来,虽然客观因素很多,但主观的奋斗从来就不能放弃。人家大连可以为夺冠而奋斗,那我们国际现在就为生存而奋斗,为走出逆境而奋斗嘛。奋斗从来就没有贵贱之分,用奋斗赢来的成果都是光荣的。哪个队没有过低谷,即使欧洲那些声名显赫的豪门诸如

皇马
曼联
、米兰都有过很不顺利的赛季,最要紧的是不要因为过多的怨天尤人而导致心灰意冷,失去了翻身的信心。中邦还需更加努力

  “说实话,中邦队一年到位冲上中超实属不易,但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目前这支中超新军在整个中超大联盟中实在不能算得上是一支劲旅。诚然中邦全队上下的团队精神和顽强作风值得褒奖,今年这个联赛中下游的成绩都是靠一滴血一滴汗拼出来的结果,但足球毕竟技术实力才是灵魂。中邦是支很年轻很单纯的球队,原本就有足够的上升空间,但并不代表升上了中超就是已经到达了那个空间高度。切忌心气过高,作茧自缚。”说这番话时刘老显得很诚恳。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目前的中邦还不具备和申花国际玩‘石头、剪刀、布’,分庭抗礼的实力。”刘思义——做一辈子足球人

  刘思义指导是新中国第一批运动员、教练员。1952年就进了足球队,1954年加入八一队。1956年,才24岁的他就当上了当时沈阳部队队的教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少帅”。1957年全国甲级联赛正式拉开帷幕以后,这支“刘家军”始终保持着全国前六的强劲势头,当时上海队还一直是他的手下败将呢。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上,在足球比赛的冠军队伍中,有三分之一的球员都是出自于刘思义的麾下。

  出色的业务能力自然使得刘思义受到许多军队高层的器重和喜爱,当然同时也引起了当时的上海市领导的注意。经过一番争取,1965年,自信满满的刘思义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上海,回到了闸北。

  创业之初自然艰苦异常,在人力和物力都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情况下,他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在打造着心中的理想,矢志不渝地开拓着脚下这块处女地。其间部队里还曾招他回去干,他却拒绝了,铁了心要在闸北开创事业。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他就争取到了闸北体育场这块土地,构筑起了自己的“根据地”。几十年间。闸北足球人才辈出,刘指导也在不知不觉中桃李满天下:柳海光、范志毅、刘军、王云、申思、李彦……一串串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他掐指算来如数家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范志毅、申思、李彦和王云四人还正好对应着中国国家队到国少队各级梯队队长的头衔,这在国内各个足球培养基地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荣誉。闸北足球由此春暖花开,新华社更是曾公开称闸北为“上海的足球摇篮”。

  今年已经73岁的刘老前两年还出任远在江西的乙级队恒源队的顾问,如今才刚退了下来却仍然每周坚持要抽三四天时间去闸北体育场“上班”,即使在办公室里并没有什么事真的要他去忙,但能时常贴近着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对他,似乎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和满足。

  刘老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但却不是很做作的那种,面对自己过去的荣耀他也不会去刻意掩饰,毕竟那也是对自己辛劳了一辈子的一种肯定。老爷子自曝自己不守旧也不老气横秋,思维活跃能谈出与众不同观点并敢于发表意见的直率个性,是至今赢得一些人好感的最大原因。

  刘老最后还说希望将来自己的骨灰撒在自己投入了毕生精力的绿茵场上,真正做一辈子的足球人。上海足球切忌急功近利

  对于自己操心了半辈子的上海足球,刘老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在谈论上海足球的时候,刘老很郑重地从办公抽屉中拿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提纲,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比起拉“家常”时和蔼可亲的神态,此时刘老的脸上凝重了许多:

  “首先我们上海足球要给自己定下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和目标,足球在上海就是张名片,这点市领导那里也早就已经认可了,我们上海的球队并不应该总是聚焦在区区中超的几场内斗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将来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刘老顿了顿特地针对上海足球的现状,又补充了一句,“要仰望,不要平视!”

  “现在中国的上海、大连、山东这三个地方的足球环境看起来最好,那么这三个地方就有责任挑起将我们的中超发扬光大的大任,而且也完全应该有这个能力。我们的联赛实在太需要有人出头来振兴,而并不需要有人出头来‘革命造反’。”刘老一字一顿,语重心长地说道,正如他在电视上解说时的那样。

  “上海足球还有一项大任务就是要多培养年轻的球员。年轻人就是希望,我看到年轻人有好的表现真的就会发自内心地高兴,申花和国安的那场

足协杯比赛转播的时候,我当时不就说了嘛,今天虽然没赢球但郜林、王宏亮、毛剑卿这些年轻球员的涌现真的令我比赢球还高兴。”“没有以上这些远大的目标,只求急功近利,上海足球难免就容易陷入‘窝里斗’的局面。”刘老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盲目迷信洋教练

  身为高级教练的刘指导,对职业俱乐部选择主教练的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支队伍主教练都是关键人物,选择主帅也一直是一支球队最关键的一环。时下很流行聘请外籍主帅,对于这个现象我只想说,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来充实提高自己原本是不错的想法,多年来请来的洋教头也着实不少,但“请进来”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打造中国本土的优秀教练员,使之与国际接轨。本土教练对我国球员的特点和内环境的情况更熟悉,更能知人善用。申花两次的冠军不都是靠本土教练带出来的吗?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洋教练,也要给一些国产的优秀教练以更多锻炼的机会。”

  “有些教练在中国也已走南闯北了多年,积累了许多风险的经验;有些已经老谋深算,明哲保身;还有些早被磨去了棱角,为了适应生存,四平八稳,追求安逸,风格渐趋保守,已可称得上是老江湖了。所以作为俱乐部来讲,尤其是那些目光放得长远的俱乐部,选帅时一定要慧眼识才,要看一个教练能否提高队伍整体水平,能否引领球队成长,而不是只看他能否带领球队在某个赛季打出个保几争几的成绩。教练员的水平和魄力往往在遭遇战中都会显露出来。是创新还是守旧,关键的比赛场次时常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足球根基太轻浮

  刘老痛感自职业化以来损失最大,摧残得最厉害的还是青少年这块阵地。他以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后浪不能推前浪。”对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的不足限制住了中国足球的进步。而现在青少年的训练还在继续萎缩。

  据刘老介绍,过去曾有一项民间资助的称为“贝贝杯”的全国小学生足球比赛,当时有关部门的态度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任其自生自灭,其结果就是最终这项备受冷漠的、原本十分有意义的青少年足球赛事就渐渐销声匿迹了。“还有我们的‘新民晚报杯’也曾红火一时,一度还被誉为‘我们的世界杯’呢,现在呢,不也已从‘盛世’变为‘脱世’了。”说到这里,老人无奈地直摇头。

  “职业化后由各俱乐部负责梯队,过去一些民间的青少年足球培养基地全都化零为整,大大缩小了规模。如今历史的重任就全都落在了俱乐部梯队上,但由于许多俱乐部资金的匮乏,基地设施不完善,加上教练员和俱乐部的惨淡经营,青少年足球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致使许多所谓青少年训练营有名无实。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下一些主管部门:面对小朋友、穷朋友,请他们来他们也不来;面对大朋友、富朋友,不请他们来他们自来。”

  “现在许多教练也很现实,大家都争着要入主俱乐部带成年队,带能马上出得了成绩的队,使得现在青少年足球的启蒙教练都没人搞了,其实这反而是最重要的工程。”

  刘老形容现在他们老一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心情,又可归纳为八个字:“忧心忡忡,切肤之痛。”

  对“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刘老又举出一个形象的例子来:“参天大树,首先要往下扎根,根基决定你的高度。根基轻浮,你这棵树不倒才怪呢。历来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完成战略任务的。拿我们中国足球来说,正是由于这方面长期薄弱,不受重视,历史正在惩罚我们。”俱乐部应以人为本

  对于国内足球现在存在的一些赌球、黑哨、球霸和各种丑闻风波等等,刘老也甚是痛心疾首。他指出,自古奖能扬威,惩能压邪,对于这类的现象应严格按国法家规办理,但却突然又话锋一转:“但这并不代表一直以来发生的一切‘重拳出击’都是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我们每处理一件事都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对‘人’的问题我还是主张要持慎重的态度。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小题大做,宁左不右,有时反而会赢不得人心。我们对每个运动员都应该尽可能爱护,避免让他声名狼藉。对于事件本身,凡事也都要分析清楚问题的性质再来定夺:一贯还是初犯、社会影响大小、本人贡献大小……要有一个全盘测量和考虑。已经伤了的腿我们总不能再断之致残吧。”

  涉及到相反的例子,刘老对申花处理杜威留洋整个事件过程的分寸拿捏抱以了肯定的评价:“杜威是申花长年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之一,也是申花当前阵容不可或缺的核心队员。申花能为国家利益,在联赛进行到最白热化的时候忍痛割爱,大局观令人钦佩。而且听说在具体操作上也充分采取了对杜威的保护,这反映了俱乐部爱才惜才的大度胸怀。这样谨慎妥善的处理方法相信也会让留下的球员对申花充满凝聚力,申花俱乐部对这件事的运作真可谓是利人利己。”

  “所以,要使队员心悦诚服,俱乐部处理问题时,一定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我是个锋芒必露的人

  在上海稍微有点足球阅历的观众一定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刘思义指导就是上海电视台的常客。那时的甲A联赛还只有申花一支本土球队,对于现在一下子涌现出的三支上海中超球队,刘指导笑称实在没法再答应电视台每支球队每场比赛都来评述的请求了,实在是精力不够用。

  说起这次刘老的“重出江湖”,喜欢“刘派评球风格”的听众们还真应该多多感谢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张迅,过去在上海电视台时张迅就曾和刘老共过事,所以今年中超一开始他就想到请刘老“出山”。当被问到当年同样经常在上视露脸的解说嘉宾曹志佩时,刘老笑呵呵地说他们一直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也时常来往。“他一直很支持我的‘谈风’呢,其实他说得比我要细致,只可惜他的普通话还没我标准哩。”

  “我不太喜欢说太细节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第一观众都看得见,第二解说员会说。我第一是喜欢评价运动员的特点;第二喜欢和观众互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让观众也有思考下去的余地;第三是喜欢清楚地提出我们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比如申花和国安那场足协杯我不是就很明确地表扬过申花队起用几个年轻球员的魄力,同时又批评了国安队主教练公然指责裁判的不理智行为吗?”

  “有些人曾经给我提过意见,说我批评得太多,所以我只好稍微收敛一点咯,其实我是个锋芒必露的人,想到就说,有一说一的,但现在要尽量顾及到大家,只好学人家含蓄了。我过去要发挥就去那些球迷沙龙里,那里随便怎么说都可以,许多球迷都很要听呢。”

  谈到自己的解说风格,刘老坦承过去有一阵子宋世雄的那种伶牙利齿式节奏高昂的解说法曾很有市场,但慢慢地大家也希望听到一种“慢慢评,让人品”的全新解说方式。“这样我就有了用武之地。当年正是看到我记性还比较好,反应也还比较快,所以电视台就邀请我去当了现场的嘉宾主持,而我的评球恰恰就是一种慢慢的、平稳的,能带给人回味的风格。”

  作者

  :赵一智(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