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福建对台工作很有开创性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0:38 海峡都市报

  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昨天晚上接受了

福建媒体的联合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福建与台湾关系非常密切,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的关系,福建如何在对台关系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在希(以下简称王):福建在对台工作中有独特的、大陆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
,福建省委、省政府曾经把这种优势概括为“五缘”,福建与台澎金马一水之隔,福建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只有130多公里,与金马之间目光可及。台湾说闽南话的同胞占74%,还有12%的客家人,所以说,台湾同胞和福建同胞在血缘上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地缘近,所以文化习俗也很近,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非常密切,历史上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从法缘上看,台湾曾经是福建管辖的地区,在历史上台湾曾经隶属泉州府。所以说福建省委的“五缘”集中概括了福建对台的优势。

  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发挥优势开展对台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有很多工作都是探索性的、先导性的,比如福建和台湾的试点直航,比如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地区的直接往来,对将来两岸的全面三通有探索性的意义,积累了经验,福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对台工作,重视服务台商,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建提出了加快发展福建经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特别是要把福建建成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和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的战略构想,这是新时期发挥福建对台优势、加快福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非常有意义。

  记:福建已有8所

高校可以单独对台招生,是否可让台湾学生同等收费政策在福建先试行?

  王:福建是最早对台招生的省份,也是最早单独对台招生的省份,在对台招生和学籍

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台湾学生到福建就学的也比较多,对台湾学生同等收费问题,已作为政策宣示了,我们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所有承诺一定会得到落实和兑现。有关部门正在紧张协调采取措施,力争在下学年9月1日开始时,在大陆所有的台湾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这一优惠的政策。

  记:何时能开放大陆居民赴金马旅游?

  王:首先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马旅游,这既有试点的性质,也是中央考虑到金马民众的利益,金马的条件也已经具备了。开放赴金马旅游观光,从实施的情况看,总的是很好的,但也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要总结。我想将来其他省的同胞赴金马旅游,作为一个单项肯定是要发展的,但是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会尽快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记:两门两马已经成为台胞往来大陆最便捷的通道,福建和金马方面都希望能够增加航点,扩大金马往来口岸,国台办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增加两门两马的航点是我们积极考虑的问题,当前是台湾当局如何放宽限制,开放航点和实行两岸的交流一样,主要障碍不在我们方面。我们希望尽快扩大两岸的交流,但是台湾方面继续采取限制性的措施,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促成的事情。

  记:福建台商非常希望福州和厦门能够列入两岸客货运包机的航点,您认为有可能吗?

  王:把福州和厦门作为两岸客货运包机的航点,我们一直在作这样的考虑,但是台湾方面坚持先把北京、上海、广州作为航点,没有把福州和厦门列入进去,他们是以安全为借口,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事实证明开放福州与厦门的航点,实际上海上试点直航最早开始且一直在实行,并没有对台湾安全产生任何的影响,大陆和台湾的客货运包机的航点增加后,大家也会看到,不可能对台湾安全产生什么影响,这点我认为台湾当局是一个借口。

  记:福建和澎湖的居民都非常希望能够开放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能不能让福建的旅游业者先行组织一个考察团赴澎湖考察旅游资源、安排旅游线路?

  王:开放澎湖旅游观光,我想我们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湾观光中已经包括在其中了。这个问题目前大家还在积极推进当中。现在组团到澎湖考察相关的业务情况,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将来一旦时机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很快的开放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观光。

  第六届两岸关系论坛

  厦门开幕

  本报讯昨日在厦门国际会展酒店拉开帷幕的第六届两岸关系论坛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的近200名青年欢聚一堂,研讨两岸交流与合作。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孙亚夫出席了会议。

  在与会的近200名青年中,来自台湾的就有7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山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和中华亚太基金会、台湾青创会等高等院校和基金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两岸青年交流展望”,两岸青年将研讨两岸青年交流的现状,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建言,两岸青年在促进两岸交流中应起的作用。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