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第1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引出的思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8:4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田径世锦赛昨晚曲终人散,中国军团就像赛前人们的预料一样没有“意外之喜”。虽然1块银牌的战绩离人们的期望甚远,但中国队还收获了1个第四,6个第五,1个第六和2个第七,总分达到42分,远远超过了上届巴黎世锦赛的24分,也超过了奥运会的29分。常言道,比赛是测试水平的镜子。看一个项目的发展和进步,不能仅仅盯着金牌,还应该看其整体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田径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田径下一个最大的目标毫无疑问是2008年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中国田径为代表团贡献2块金牌。遥望2008,记者认为,中国田径还需理清、摆正以下几种关系:训练和比赛的结合

  虽然这几年,田管中心一直强调要摆正训练和比赛的关系,强调在世界大赛上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但从比赛能力看,中国选手还是显得很欠缺。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参加比赛不少,但由于训练不当,结果造成专项能力不强,导致到国际大赛中发挥不佳。如本次世锦赛中,中国竞走就是属于此类。本来,上半年中国竞走在国内举行的一些国际比赛上表现不错,而且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感觉也很好,但一到更为艰苦和更为残酷的世锦赛赛场,就暴露出能力不强,战术混乱等许多问题。

  训练和比赛关系没有摆正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训练很多,也很刻苦,但参加国际比赛太少,结果导致经验不足,发挥不出训练水平。如这次世锦赛上的女子中长跑项目,杨耀祖的200米项目,还有一些投掷项目等。中国队总教练冯树勇认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不少中国教练喜欢大运动量训练,重复多,以为多练就行,而忽略了比赛能力和实战能力。为此,田管中心计划明年要加大出国比赛力度,增加和世界高手对抗的次数,用冯树勇的话说就是:“多参加比赛,比‘油’了,就会积累出经验。”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中国田径若想有起色,全面发展是一方面,但还要选对方向和项目,寻找重点突破。

  和去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田径选手全面参与不同,本次世锦赛,中国田径并没有派出全部达到报名标准的运动员。“中国田径各个项目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项目,再怎么超水平发挥,也无法在世界大赛中进入前八名。所以我们在参赛项目上必须有所取舍。”冯树勇解释说。

  据了解,田管中心已经确定了中国田径这两年的重点突破项目,第一类是艰苦项目,即外国人怕吃苦的项目,比如中长跑、竞走、马拉松等。过去我们在这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近几年非洲选手在长跑项目上进步神速,因为他们比我们还“苦大仇深”,而且他们的教练水平提高不少,常去美国和欧洲训练、比赛。从本次世锦赛女子5000米和1万米的情况看,埃塞俄比亚选手水平之高,集团优势之明显,已经超出我们的想像。由于非洲人在中长跑项目上的强劲崛起,田管中心从2008年奥运会考虑,已经有意让孙英杰专攻女子马拉松,因为在中长跑选手里面,孙英杰的耐力强、速度弱,而改跑马拉松,她的速度反而会变成优势。

  中国队重点突破的第二类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如跨栏和跳跃项目。刘翔、朱建华、邹振先的成功就是例子。本次世锦赛上女子400米栏又出了一个黄潇潇。这再次证明中国人在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中,还有潜力可挖。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步伐

  中国田径这几年对外交流的步伐明显加大,迈克·约翰逊和他的教练哈特多次来华,指导中国运动员训练,而以杨耀祖为代表的几名优秀短跑运动员也历史性地赴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集训。尽管杨耀祖在本届世锦赛上首轮即被淘汰,但田管中心的几位领导一致表示,这并不能证明把年轻运动员送出去的举措是失败的,相反,田管中心仍会坚持“送出去”,并从中进一步积累经验。

  在谈到“请进来”时,冯树勇透露,已经有多个国家包括牙买加的短跑,非洲的中跑和西班牙的长跑都有意和中国田径队进行合作。当然,这其中并非只有一个“钱”的问题,我们自己也会根据我们的情况有所选择,但不管怎样,2008年前,我们对外交流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大。为国争光与地方利益的兼顾

  本届世锦赛适逢中国的“全运年”。历史资料显示,“全运年”的世锦赛,中国队的战绩没有好过。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冯树勇坦言:“我们的确有难言之隐。据我了解,来世锦赛之前,不少地方体育管理者对运动员说,‘悠着点,别受伤。’从一定意义上,我也能理解,全运会对各个地方太重要了。”为此,冯树勇说他要“感谢那些在本次世锦赛上勇于拼搏,甚至因此受伤的运动员。”

  这些年,“全运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大怪胎,中国运动员的全运会成绩高过世界大赛的成绩已经让人见怪不怪。此种“怪现象”显然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如何妥善处理“为国争光”与“全运战略”的关系,恐怕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竞技体育的决策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报赫尔辛基8月15日电)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