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避暑健身也“惊心”——记者亲身体验游泳场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4:08 中国体育报

  炎炎夏日,避暑成为人们嘴边最常提到的字眼。要说最佳的避暑方法和最佳的夏季健身运动,游泳都首当其冲。这不,本报两名记者也亲身体会了这一把清凉,不过,对于两位不怎么会游泳的记者来说,这次体验可以用“惊心”来概括。

  场景一:担心健康检查繁琐?多虑了!

  7月28日下午1时30分,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某小区的游泳池。门口只有两个售票员,记者未经过任何检查和询问,甚至没有得到售票员的正眼打量,更别说什么红眼病检查了,就顺利买票进入游泳馆。眼前一块偌大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传染病、红眼病、传染性皮肤病、饮酒后、精神性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禁止入内,可记者在售票口旁短时间的观察中,前来的游客均未经过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检查或询问,经过的程序只有掏钱、买票、进馆。

  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名记者的经历。7月26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京城某游泳场,老远就看到一块白底红字的告示牌“凡患心脏病、肝炎、皮肤病以及其他传染病的人员禁止入内”。乍一看,心想这会是一个比较麻烦的过程。可事实证明是记者多虑了,实际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过程。在售票处交钱买票后,没有任何的阻拦,也没有任何人过问告示牌上的事宜。记者就这样“方便快捷”地进入了游泳场。

  正可谓不同的地方相似的经历。

  场景二:想到深水里游?没问题!

  第一个记者去的游泳池包括一个50×17.5米的标准池和一个儿童池。据记者了解,游泳池是斜坡状的,水深从1.3米逐渐过渡到1.8米。虽然在泳池的一头约十米的距离处,水面上方横挂着一个警示条幅,把另一面的深水区分割开来,但实际上游客们可以随便地在整个游泳池内畅游,不需要任何深水证件,也不需要任何考核,更没人过问。记者心惊胆战的在浅水处看着那些追求刺激,想到深水处游玩的游客不时地跃跃欲试,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而在该馆入馆处的游客须知上,关于深水合格证的规定写道,如果游客想考取深水合格证,需要不间断游上200米,并交照片一张,在游泳馆办理。实际上,从你进入游泳池的那一刻起,这些规定都形同虚设。

  两点左右,游客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们也开始在泳池中活跃起来,不管游得如何,玩得倒是挺欢的,有的还玩起了水球。对于这些举动,偌大的游泳馆内仅有的两名救生员视而不见。看在眼中,记者不禁担心,如果这些孩子们想去深水中一试身手,在这样毫无障碍阻挡的情况下,出事的几率该有多大?

  另一名记者在游泳场的经历更有冒险色彩。该记者去的游泳场包括一个面积较大的浅水游泳池,水深大概1.4米,一个水深1.8米的深水游泳池,以及专供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泳池和老少皆宜的滑梯。相对于游客众多的浅水池来说,深水区则寥寥无几,并且“戒备森严”,独立的用铁丝网围住,而且在入口处还恭候着一位工作人员,看起来似乎很严格,但记者很快就发现了铁丝网后的“漏洞”。

  记者看到一个游客进去后,直接把深水证挂在远离工作人员的若干个钉子上,便下池游泳了。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小板凳上前检查,只是朝挂证处看了一眼。记者决定一试,遂向一位拥有证件的朋友借了一个深水证,学着其他游客那样大摇大摆地进去了,把证件挂在了钉子上。工作人员居然没有任何询问和察觉,他只是例行公事地朝证件看了一眼。记者直接进入了深水区!因为不会游泳,实在缺乏下池的勇气,记者便匆匆离开了。回头再看看那被铁丝网围住的泳池,仍然心有余悸,不知那些“混”进来的胆大的游客会遭遇什么样的后果!

  场景三:救生员数量难以保证

  国家关于游泳场所的救生员规定:人工游泳池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备固定水上救生员2人;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积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内,增加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水上救生员。

  而在按规定应该有四名救生员的总面积近900平方米的某小区游泳馆馆内,却只有区区两名救生员,并且经常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不仅数量上严重缺斤少两,服务质量也让人颇有疑问。

  

  成都:小区泳池隐患多

  近日,成都市体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展开行动,对成都城区内的游泳池进行大范围抽样调查。调查中检查人员发现,高档住宅小区内的游泳池的安全隐患突出已不容忽视。

  在成都市城西某高档住宅小区,进入小区中心,一个碧蓝色的游泳池映入眼帘,但让人惊诧的是,该游泳池周围无任何遮拦物,犹如露天水塘一般,人们可以从小区道路上轻易走到泳池边。检查人员调查后发现,该游泳池既无持有合格证的救生员,也没有淋浴及浸脚消毒池,甚至连救生器材也不具备。成都市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称,当有无人照顾的小孩或晚上喝醉酒回家的居民等经过该游泳池时,极易造成严重安全事故。

  在另一高档小区,小区游泳池内几十名小孩正在欢快地扑腾、嬉戏。但检查组发现,该游泳池的浸脚消毒池内水浑浊不清,里面甚至还有树叶等杂物。当检查组询问“救生员在哪里”,这时,一位赤膊的青年连忙应了一声。经过检查,他并没有成都市体育局统一颁发的救生员合格证。

  在检查组对成都多个高档小区内游泳池的检查中,发现这些游泳池或多或少存在救生员人数不够、未设置救护观望岗、没有深水区警告标志等问题。

  据成都市体育局负责体育执法管理的一负责人认为,如果小区游泳池在建设前其设计、规划应经过相关部门安全审核,通过后再建设施工,这样对保证安全将更为有利。本报记者 邓红杰

  作者:曲晓阳 冯书珍

  (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