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社区会所健身该不该收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4:56 竞报

  我们该去哪里健身?我们应该如何健身?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后,这样的问号依然是对这一课题的终端还原。从“体育生活化”的目标来看,社区体育与专业健身俱乐部是否存在冲突?社区体育场所是否该收费?本期《竞报》奥运沙龙走进居民社区,中外专家就“社区体育”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相信,北京奥运会将是加速这一进程的绝好契机。

  社区体育之背景

  悉尼:游泳馆在社区体育中利用得最好

  特蕾西: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澳大利亚就已经越来越城市化了,但那些高层建筑的开发商并不觉得有必要在社区内建设体育设施。为了保障公共利益,澳大利亚出台了相关法案,要求这些开发商必须投入一部分资金换回公共利益。90年代后,社区体育设施由政府外包给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

  目前,澳大利亚的社区体育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悉尼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大部分都没有充分用到社区体育的发展上,惟一例外的就是游泳馆。其二是有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的居民在过去30年里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程度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现在在社区里,我们总是要鼓励几种人参与体育活动,比如老年人和妇女。

  澳大利亚和很多其他西方国家一样,一名学生高中毕业之后,就很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了。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大规模地宣传,提倡大家通过社区参加体育锻炼,而不是参加专业的体育赛事。我们发现,如果把体育和社交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

  北京:衣、食、住、行再加“体”

  李炳熙:我们国内的情况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社区的概念,跟国外同步。最近刚刚提出“青少年体育工作以学校为重点,城市体育工作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体育工作以乡镇为重点,军队体育工作以连队为重点”。现在北京市的各个街道全部配置了室外的健身器材,同时逐步发展各种规格的健身器材,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并逐步向室内扩展,每年都是几千万元人民币投到这上面。

  原来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就是衣、食、住、行,但是现在我们提出还有“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奥运会的来临,让体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现在的社区体育逐步在引导体育与生活休闲结合起来。北京市最近开展的户外活动,包括一些拓展训练,都是为了提高老百姓身体素质的。我们提出的“体育生活化”口号,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社区里注重对体育设施的建设。

  社区体育之疑问

  社区健身活动该由谁来组织

  周凝:珠江绿洲的住户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年人比较多,此外CBD的白领以及传媒大学和二外的高知人群也占不小的比重,他们都很注重健身和养生之道,也很在意这方面的社区文化。现在在珠江绿洲社区里,早上有太极拳晨练,晚上有健身操训练,一个老师带着大家,通常是30到40人的规模。

  这都是社区物业的文化中心组织的。其实谈到居住的舒适性,关键取决于我们社区文化怎么建设。现在的社区活动是开发商和物业在组织,我们真正希望的是这些活动能由业主来接手。也许有些社区是业主有意识地组织,有些社区的业主还没有这种意识。我们今后的方向就是全面调动业主。

  除了体育健身,还有文艺方面的活动,比如合唱队、书法班、烹饪班。我们物业现在有一个构想,就是文化中心的老师可以退出这些教学和组织工作,我们的社区有很多多才多艺的人,书法班就可以动员这些人来教。

  社区健身设施是否应该收费

  周凝:业主是不是真的有社区归属感相当重要。我们在8月份要组织一个足球联赛,或者说是趣味运动会。有小孩子参加的,也有老人参加的。我们想做成这种少有所学,中有所成,老有所乐的模式。至少从体育健身的硬件上讲,现在我们社区已经有了一个会所,可以进行游泳、瑜珈、乒乓球等运动。

  李华:是免费的吗?

  周凝:不是,我们的设施很不错,相应也要收些费用。因为是第三方在进行管理,他们也要追求利润,肯定是收费的。所以这是个完全交给第三方的市场化运作。

  李华:实际上,美国的市场化程度相当高,但他们的社区设施却是免费使用的。

  周凝:会所是我们建的很好的硬件设施,希望给业主提供更有档次的场所。我们也有一些室外免费的健身设施,对面社区的居民也可以过来活动。

  李炳熙:我有一个问题想问特蕾西。在悉尼的社区里,体育设施全是室内的吗?都免费吗?

  特蕾西:因为气候的原因,澳大利亚的很多体育活动都在室外,所以社区里的室内健身设施比较有限。如果是一个网球场,在很多社区都是要付费的。不过游泳池和其他健身设备在多数社区都是免费的。

  李华:在美国的社区,游泳池等健身设施都是免费使用的,因为在物业管理费里已经包括了这部分费用。

  在社区还是去专业俱乐部健身

  李庆华:我在体育健身领域做了很多年,体会非常深。如果社区健身搞得不错的话,和外面的健身俱乐部的矛盾就会出现。但真正达到这种现象,需要社区体育的高度发展。李主任刚才介绍了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所做出的努力。但是真正的效果在哪里?实际上,很大程度还停留在一个意识的拉动。

  如果现在的社区体育管理者能准确把握体育健身的发展方向,正确地引导人们到社区里参与健身,让它真正发展成为社区文化,那么它将受到相当大的关注。据我这么长时间的了解,发现现在每起来一个楼盘,就一定会想到建一个小型的健身房,或者游泳馆等健身的场所。但是,真正能够充分利用起来,能够正确推行的还真不多。

  我做总经理的时候,曾经受世纪城的邀请,去给他们讲健身。我觉得现在的社区健身如果要想真正为业主所接受和欢迎,我们的投资商就必须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运作机制。

  如果涉及高档楼盘,像高尔夫球肯定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休闲健身项目。也就是说,我的生活水准达到一定程度了,那这个周末我就可以在球场里泡上一天。另一方面,社区里的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柔韧性和协调性需要得到发展;而老年人可能更关注怎样才能减缓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怎样通过专业的健身来预防心脏病。各种人群的需求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的社区体育管理者能够抓住这个核心,那你组织起来的休闲健身或者说运动健身活动,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才能被居民们充分接受,大家也不会再花很多钱到那种专业的体育场所里消费了。

  据我了解,现在外面的专业健身场所收费非常高,而且如果做得比较好,都有非常多的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所居住的社区里都有不错的健身设备,那么他们为什么还去另外花钱呢?

  汤先生:开发商应当站在业主的角度考虑会所,承包给了第三方,但房租价格高的话,那么健身的费用也就会高。为什么我们现在上东单活动呢?因为加上来回的车费也不比这儿贵,环境也很好。有一个老太太75岁了,还去会所里打乒乓球,这是人家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像有些家庭,做不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有时候锻炼都上三间房乡去。

  社区体育之发展

  健身指导员与大众的悬殊比例如何缩小

  李庆华:一个楼盘,对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相当大,就是想把业主吸引过来,但设施建起来后,业主却跑到外边去健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我在全国各地给健身指导员讲课,就常说怎么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我觉得社区体育一定要有专业健身的推动。

  李华:健身指导员已经是一种职业了,现在有一个资质认证,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颁发的。

  李庆华: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健身指导员与普通大众的比例可能只有1比1万、1比10万的比例。我也给政府领导和社会名流进行过健身指导,这些人在接受指导后,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一些名人开始时觉得你可能就是为了赚钱才去教他们,甚至对你表现出一种反感。但是通过几天的教学,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听你讲课,叫你老师或者教练,特别尊重。至于这些健身指导员如何在社区里发挥能量,这要看社区的体育管理者如何设立这样的岗位。

  中国何时能有社区体育志愿者

  特蕾西:西方的社区体育有很大一方面是通过志愿者来发展的,很少有政府参与,一些非常富有激情的个人会成立社区的组织。在澳大利亚,社区体育的志愿者相当重要,人数是正式参加社区体育管理活动的人员的四倍。社区通常有一个负责体育管理的核心队伍,但是这个队伍的资金往往比较少,相当多的活动要靠志愿者来支持。澳大利亚的多数社区俱乐部是纯粹由志愿者来组织的。

  李炳熙:听了特蕾西的发言,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在中国,政府的力量介入还是主导,社区体育真正通过志愿者来组织,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不过现在我们也有了这样的大气候,就是奥运会。奥运会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不过志愿者的概念在咱们国家还真是不一样,不少人觉得志愿者就是来帮我干活的。这种观念需要转变,志愿者是新的社会服务概念。就像特蕾西说的,在社区里建了场地,就要有志愿者来组织。其实除了奥运会外,志愿者的形式还应该贯穿到社区里,我觉得这样才更好。

  特蕾西:不过在社区体育方面,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毕竟有限,但为了保证志愿者的人数,当有热情的人希望进入到这个志愿者队伍的时候,他首先要接受各个方面的培训。同时他们需要填写表格,知道自己需要遵守哪些条约,然后才可以加入这个志愿者组织。

  李炳熙:培训由哪个部门来负责?特蕾西:运动协会。李炳熙:志愿者要交纳培训费用吗?特蕾西:不用,这是免费的。

  李炳熙:我觉得现在在中国的社区里,应该讲有很多不计时间和报酬来为老百姓服务的“志愿者”,比如街头巷尾的大妈,还有很多退休职工,都可以提供一些无偿的服务。国外的志愿者工作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有更高的理念。但我想强调的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现在我们除了硬件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的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大。相信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除了奥运会期间会有一批志愿者外,各方面也会慢慢融入一些志愿者,这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表现。

  社区运动多发起于网站

  “住在一个偌大的社区,邻里要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刚刚踢完了第二届回超联赛,回龙观里的球友们终于可以在自家的体育公园里进行练习了。提起回超的发展,天龙队的“guoqing”告诉记者:“这都是网络的功劳。”

  一群互不相识的“踢球爱好者”,通过网络集合在一起。据介绍,他们开始时每周六都会到附近的足球场踢比赛。“主要是摸摸风格。”网友绿茶告诉记者,通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大家就分了队,“都是性格、风格相似的人在一起。”

  关于大规模的社区比赛,曾经跑前跑后忙着联络的王壬说:“最早只是在社区网站里发了个帖子,没想到大家都响应了。”为了组织比赛,队友“周末风”还特意把自己开的饭店设计成了“足协”办公室。“所有的方案和各项议程都是在雅间里诞生的。”文/本报记者邓跃

  奥运北京·影像志

  改道

  夏季,孩子们在龙潭公园新建的塑胶跑道上奔跑玩耍。这是全市面积最大的一条建在园林景区内的塑胶跑道,由原先的林间小道改造而成。跑道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点缀。没有机会走进正规体育场的普通市民也可以在这里体验一把专业运动员的感觉。

  作者:李岩

  (来源:北京青年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