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添活力 健康千万家--上海十年健身回眸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9:52 中国体育报 | |||||||||
漫步上海的沿江大道,随处可见健身人群遍及里弄、社区、乡村的健身苑点和街头运动球场,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 上海十年健身,一组数字可以见证: 1996年,在全国第一个创办了全民健身节;
1998年,第一个创办了首届健身大会; 三年实施实事工程,成为全国第一个健身苑点总量最多的城市; 2000年,元旦,全国第一辆体质测试车驶上街头; 2001年,率先在全国颁布第一部地方性体育法规“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 6月10日,定为上海第一个法定的市民体育健身日; 2003年,启动“人人运动计划”; 2004年,第一个在全国启动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设。 这一连串的“第一”浓缩了上海走过的全民健身之路;构成了群众体育一段重要的历史阶段。 “百姓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百姓有何要求,就尽量满足”,努力符合百姓的健身需求。上海将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最好诠释。从九十年代末起,上海连续三年将“建市民身边的场地”列入市府实事工程。如今195个健身苑、4142个健身点星罗棋布于城乡各个区域,前一年完成“十五”目标。市民们走出家门就能锻炼健身,步行500米就能到达健身场所,利用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设施。从数据可以看出,上海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已达到1.78平方米,仅社区新增设施面积就达到283万平方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 而与城市发展相辉映,在城市的绿地建设中加入健身的内容、多方整合资源是上海建设的一大新特点。今年申城又多了34个公共运动场,大多建在大型绿地、乡村广场和社区中心广场中,设项上突出以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为主,能满足青少年和中年人不同的健身需求。 在搬掉一片垃圾的场地上建造的新建公共运动场,处在居民小区中场地有限,空间有限。组织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新搞起了笼式足球,让青少年们在微型封闭球场里过足了足球瘾。这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资源、不同环境,进行不同的规划设计,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建设风格。到2010年,申城将拥有300片街头公共运动场,融合在城市环境中的健身氛围,将加快改善市民健身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形成多元化的体育设施环境。一位社区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每年社区都给居民办十多件事情,而民意调查显示,百姓最认可的就是大批建在身边的场地,这真是贴近群众的民心工程,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先进理念正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有了健身设施,怎么才是科学锻炼?一份份自编的健身苑小报送到了小区居民身边,正确的健身方法和知识介绍,让你从中了解该怎么练,练什么。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教授讲师团下社区,健身课堂开到市民身边。在市民健身意识被唤醒的今天,为科学健身”保驾护航”的“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服务中心”、“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市民体质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作者:平萍 (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