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巴黎为何"变"伦敦?--2012年奥运会申办战"解密"(组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3:35 新华网
巴黎为何"变"伦敦?--2012年奥运会申办战"解密"(组图)
英国首相布莱尔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李丽

  为什么是伦敦,而不是巴黎?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归属时,连大部分英国人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无论从舆论倾向、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还是巴黎已是近20年来第三次申办的事实来看,巴黎都该是顺理成章的胜利者。正因为如此,伦敦在最后关头以4票优势奇迹般地胜出,为所有试图后来居上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度势:你骄傲 我猛攻

  巴黎失利后,法国奥委会主席塞朗杜尔称,他最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在倒数第二轮马德里被淘汰后,支持马德里的票数没有大幅流向巴黎。因为法国和西班牙同为拉丁语系国家,应该属于“同盟”,但事实是有相当数量的马德里选票投给了伦敦,这直接导致最后一轮巴黎的失利。

  巴黎事先竟对“盟友”“叛变”毫无察觉,这只能是轻敌所至。并且,在四轮投票中,被视为最大热门的巴黎居然每轮都被伦敦压着,说明包括法国人在内的大部分人,对形势的判断都发生了偏差。

  这大概要归咎于媒体宣传的引导作用。由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巴黎硬件设施的认可,以及对巴黎屡败屡战的同情心,导致舆论从一开始就一边倒地向巴黎倾斜,以至于在最后阶段形势发生的微妙变化,都被“主流声音”淹没了。

  应该说,在申奥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巴黎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而伦敦,几乎是以局外人的形象加入竞争的,不到3个月前还因“贿赂”之嫌被国际奥委会审查。

  但正是太顺畅的开端,让巴黎人失去了警惕性。其实,在伦敦新任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的领导下,伦敦在后期攻势很猛,至投票前夕与巴黎的差距明显缩小了。

  申奥也如逆水行舟,巴黎不进则退,伦敦却利用最后冲刺见效。
巴黎为何"变"伦敦?--2012年奥运会申办战"解密"(组图)
法国总统希拉克

  外交:布莱尔压过希拉克

  路透和法新社,都把伦敦申奥成功视为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个人胜利。巴黎和伦敦之间申奥的竞争,由于英、法“宿怨”变得更加微妙。

  布莱尔在投票前三天飞赴新加坡,为伦敦获胜而足足忙碌了两天已不是秘密。法新社还报料说,有近20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被特别护送到布莱尔在新加坡的下榻处,和这位首相进行了一对一的交谈。路透社称他“不分昼夜”地面见国际奥委会委员,4票的优势证明他的努力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相较之下,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外交”工作显然不到位。他虽然在投票前一天赶赴新加坡,并参与了巴黎的陈述,但同布莱尔相比就不够积极。

  爱尔兰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希克说:“如果布莱尔不来,我想伦敦就会失去6至8票,那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最后一轮的4票完全要归功于他。而希拉克,他来得太晚了。”

  对于布莱尔,这是他自5月大选获胜后的又一重大胜利,而对希拉克无异于雪上加霜--法国目前经济不景气,全民公决否决欧盟宪法,他正面临着执政以来最低的民众支持率。

  陈述:会做还得会说

  需要特别指出,国际奥委会委员对候选城市的认识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他们对候选城市的了解基本上只有两个渠道--评估报告和申奥陈述。

  与常识相左的是,即使在国际奥委会投票这样看似严谨的场合,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并不在于书面的材料,而取决于更加直观的语言交流和表现形式。相较于繁复冗长的报告,反而是一次清晰有力的陈述,更能给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报告更认可巴黎,可但凡听了陈述的观众都会承认,如果不看评估报告,伦敦显然要比巴黎更具说服力。安妮公主、伦敦市长、英国籍奥委会委员以及运动员等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段阐述,相较于巴黎的平铺直叙,别致而脉络清晰,且文采斐然。这对于听了整整一天陈述,耳朵都起茧子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来说,无疑是现场最有感染力的。

  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伯格在谈到伦敦击败巴黎的原因时说,很多被伦敦陈述打动的委员,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去投的票。感情战胜理智,这绝非耸人听闻。

  拉票:细节的力量

  国际奥委会规定申办城市不能拉票,在投票前也严格限制各种宣传公关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代表团不能做“自选动作”,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外交”活动也是客观存在。尤其在双方实力相差不多时,关键是要说服中间势力,“自选动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伦敦在这一点上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巴黎可能因为自视领先而漠然置之。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透露,投票前就有消息说,前面几轮被淘汰城市的选票,有不少被伦敦争取去了。

  法国媒体一直在暗示,英国采取了违规手段。而希拉克尽管对伦敦说出了“祝贺”的话,但他又感谢巴黎申奥团“一贯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似乎在影射对手什么。

  总的来说,仅就硬件而言,按照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公认巴黎强于伦敦。但申奥远非仅凭硬指标能够决胜负,这也是共识。有的时候,胜利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比如,伦敦的陈述人安妮公主是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以她的影响力,在面对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时,肯定比巴黎市长更具优势。

  伦敦的胜利是一点一滴追赶所至。伦敦市长利文斯顿的一句话需要所有申奥城市记住:“一开始我们觉得面前横了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但一步步也走过来了。”

  积跬步而致千里。伦敦笑到了最后。于是,巴黎第三次哭了。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