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英国人再书“双城记”(组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6:13 重庆晚报
英国人再书“双城记”(组图)
英国人再书“双城记”(组图)
  【编者按】146年前,英国人狄更斯留下了名著《双城记》,说的是在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之间发生的故事;如今,英国人重新书写了新的“双城记”,仍然是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故事——2005年的这个夏天,在争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中,伦敦笑到了最后……那么,伦敦是如何击败巴黎,笑到最后的呢?投票伦敦一直领先

  【背景】近20年内巴黎第三次申办奥运,这样的执着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同情票;巴黎成功举办了1998年世界杯;巴黎90%的硬件设施已经到位……这一系列的优势使得巴黎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大热门。

  【过程】但热门却并不意味着就能是最后的胜利者,而整个投票过程表示,热门也仅仅是所谓的热门,其实伦敦在得票数上一直领先于巴黎,从第一轮22∶21到第二轮27∶25;从第三轮的39∶33到最后一轮的54∶50,伦敦一直占据着优势。事实上除了马德里在第二轮以32票位居榜首之外,伦敦在其他三轮获得的票数都是最多的,而“最大热门”巴黎呢?他们甚至在第三轮还险些翻船,仅仅依靠两票优势33∶31淘汰了马德里,进入了和伦敦的生死大战。

  【旁白】为IOC工作了25年的前IOC首位市场营销总监麦克尔·佩恩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数据:在过去6次夏季奥运会的申办中,只有两次的结果是大家认定的最大热门胜出。陈述伦敦独具匠心

  【背景】巴黎第一个进行陈述,坦白地说,巴黎的陈述是成功的,在陈述中强调了巴黎作为世界浪漫之都的特色;其次,他们突出巴黎是在近20年第三次申办奥运会,以体现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执著。另外,巴黎还突出了法国各工会对他们的支持。魏纪中在听完巴黎的陈述后表示:巴黎的陈述非常全面。

  【出彩】相比巴黎,第四个陈述的伦敦显得独具匠心,即着眼于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是其它申办城市所没有触及到的。

  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伦敦奥申委还特意将30个10多岁的孩子带到陈述现场,他们都来自伦敦相对贫穷和落后的东区,而这里也是伦敦奥申委规划的奥运主赛场。伦敦奥申委在陈述中说,要成就一个奥运冠军,需要有上百万个孩子参加到体育运动中,而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因为物质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远离体育运动,这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伦敦的宣传片中还特意选择了三个不同肤色的孩子,表现他们在从电视上看到体育比赛后开始着迷并投入到运动中的情景,感染力非常强。

  【评价】在听完伦敦的陈述后,有不少人士指出,如果国际奥委会委员仅是按陈述表现来投票,那么伦敦已肯定获胜。而从事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艾文·罗斯则表示,这是他在过去20年里看到的最好的申奥陈述,陈述中表现出的情感、所突出的主题和整个陈述的节奏感,把握得都非常出色。得票“美国票”偏向伦敦

  【背景】 第二轮投票中,美国纽约仅仅只得了16票而出局……

  【过程】可别小看这16票,从某种意义来讲,这16票决定了最后伦敦和巴黎的胜负,因为在第三轮投票中,美国所得的16票大多数都偏向了伦敦,第二轮仅仅得了27票的伦敦在第三轮得票激增,达到了39票,这就意味着“美国票”有12票流向了伦敦,而巴黎仅仅只增加了8票,从25票增加到了33票,这样一来,即使马德里在第三轮退出后,伦敦比巴黎少得了两张“马德里票”,但已经无力挽回败局。拉票布莱尔领先一步

  【背景】法国总统希拉克到场为巴黎申奥助阵,并在陈述中发表了激情四溢的讲话,呼吁IOC能够选择巴黎做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希拉克说:“法国的目标就是在巴黎向世界呈献一届令人难忘的奥运会。巴黎市民乃至法国公民的心都在一起跳动……”

  【比较】和希拉克的激情陈述相比,英国首相布莱尔显得实在得多,布莱尔比希拉克提前两天来到了新加坡,他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了拜会奥委会高官中,就在投票前夜,布莱尔还在拜会国际奥委会的官员,虽然没像希拉克那样上台演讲,但布莱尔务实的行动却为伦敦“临时”拉来了不少的选票。

  【评价】路透社发表评论:伦敦的胜利和布莱尔首相在新加坡两天时间内与国际奥委会官员的会晤密不可分,在参加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首日会议之后,布莱尔“放心地”返回了苏格兰参加G8政府首脑会议。

  【声音】在谈到自己空中飞人般辗转于新加坡伦敦,并在新加坡为伦敦申奥不停会晤奥委会委员时,布莱尔幽默地说:“这可是个不常有的工作,你不得不加快节奏,不停和你身边的人拥抱。”

  当然,伦敦的胜出还有更多的原因,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如果说“热门”巴黎一路领先,那么在最后时刻,是英国人加快了步伐……

  吴 言

  网络编辑:李平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