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遗香缕缕惆怅阵阵 写在中青队告别世青赛回国之际(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4:16 新民晚报

  

遗香缕缕惆怅阵阵写在中青队告别世青赛回国之际(图)image2.sina.com.cn/ty/s/2005-06-23/1119515403_NYa4Md.jpg Width=356 border=1 height=250>
  “哐”的一声,大门合上,蒂尔堡成了一座“堡垒”,被无情地挡在外面的,是风光了一阵的中国青年足球队。

  在盛产郁金香的国度,中青队伴着迷人的乐章,迈着优美的舞步,最终还是带着万分遗憾离去了,留下清香缕缕,惆怅阵阵……

  克劳琛 毁誉参半

  克劳琛这个名字,最早见诸国内媒体是在13年前,当时他与施拉普纳竞逐中国男足帅位时落败。13年后,克劳琛遭受国内媒体“轰炸”程度远远甚于当年的施拉普纳,这回,他并不是失败者。

  64岁的年龄,往往兼有睿智与糊涂,脸上已有老年斑的克劳琛也不例外。第一场小组赛,换了两个人,他还浑然不觉;第二场比赛,3个替补名额都用完了,他还催着替补队员加紧活动,惹来一阵嘲讽。中场决定换人,但被换下的郑涛根本就不知道,12个中青队球员站到了一起。足球场上,这样的错误确实太业余。

  但更多的时候,克劳琛思路清晰,判断准确。来自中青队里官位与学位最高的杨一民的评价是:“他是一个为人随和、以足球为生的教练员,特别注重心理调节,足球理论和指挥经验都比较丰富。他非常强调团队的拼搏精神,以及球队三条线的衔接、攻守快速转化、防守时主动逼压、进攻中快速推进,这些都抓住了现代足球的关键要点。”

  克劳琛并非没有缺陷——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过完人,比如与中方教练和球员的沟通不足,这常常是为人诟病的,也是队中出现较多矛盾声音的主要方面。也很难相信克劳琛是个传统意义上做事非常严谨的德国人,“老头几乎每个小时都在变。”队中一位工作人员说。至于他的能力,从他受聘担任08之星队的主教练到中青队比赛结束,争议就一直没有平息。

  媒体间“倒克”、“挺克”的争执甚嚣尘上,双方又都振振有词。有点畸形的所谓新闻竞争和一些明显失真的记录,以及建立在如此竞争和记录之上,心急如焚、觉得自己永远是真理化身的评述,推波助澜。一时间,克劳琛不断地在“妖魔”与“神明”之间摇荡。

  洋教头 如何使用

  “克劳琛”只是一个代名词,在08之星计划出台、随后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时,争议就已开始了。

  其实,来自队中的不同声音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要真是只有一个声音的话,那就可悲了。原来没被看好的被挑中了,不是主力的上了首发阵容,能不感激吗?原先是主力的成了替补,都觉得不错的打入冷宫,当事人能不郁闷吗?感激之下表达谢意,郁闷之下发些牢骚,太正常不过了。

  领队冯剑明被普遍认为与克劳琛及其德方助手有隙,比如他一直对中青队体能状况发出不满。这位踢球出身、退役后改行当记者、又回到足球管理部门的大个子,在足协内部也一向是以耿直爽快的“炮筒”性子而著称。他很诧异一些夸大了的说法:“在一起工作就会有矛盾,在达成共识前必然要碰撞,这不对吗?”

  来自克劳琛本人的说法是:“我们是一个出色的团队,中方教练组和我一直团结协作,走得很紧密,这与一些媒体所说的正好相反。要知道,足球本身就是应该有不同的见解和哲学的,也允许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与教练组成员之间没有任何问题。我是最终作出决定的主教练,也是承担结果的主教练。”

  然而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克劳琛曾无奈地表示自己一直是在怀疑中度过的。

  从德国到荷兰,两个多月里中青队内发生过的一切,可能很难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好在,确立了业务上的“克劳琛核心”之后,中青队的团队精神凸现了许多,就像球员们在场上表现出的那样。

  简单的足球在我们这儿总弄得很复杂,因此中国足球总比别人沉重,即便是在像世青赛这样有年龄限制的比赛中。怎样看待、评价外籍教练,如何与他们合作、和谐,从施拉普纳、霍顿,到米卢、哈恩,再到克劳琛,中国足球好像一直都只有教训,没有经验。

  小球员 前景难测

  小组赛3战连捷,中青队改写了中国男足球队参加世界大赛的一项纪录,另外,更多的惊喜还在于,他们改变了很多往昔中国球队的痼疾,尤其重要的是永不言败的韧劲与轻松自如的心态。“个性张扬,激情四射,很有创造力和活力,有一种内在精神力量。”足协副主席谢亚龙的评语也很有激情。

  这是一支起点不低的队伍,很少有像他们这样的青年队,队中已有多人在国内职业联赛上磨砺了二三年,有的是主力,有的还是国脚;也很少有像他们这样好条件的,在欧洲集训了将近两个月,熟悉的比赛环境和逐渐增强的自信,有效地抵消了比赛中的紧张度和焦虑度。

  然而很多年以来,使我们眼前感到一亮的并不只是这支中青队。比当年刚从巴西留学回来的健力宝队,比如上届世青赛上的中青队——“超白金”,多响亮的美誉,转瞬之间成了“糙白金”。

  成年队不如青年队、青年队不如少年队,这种说法,在中国足坛流行已久,它是以往众多例子的概括,更是今后发展前程的警示。

  “未来3年非常重要,”杨一民的看法是,“世青赛含金量有限,现在还无法预测他们的未来。我们要有紧迫感,否则随时可能掉队。”

  掉队的原因可能还不完全在于球员自身,中国足球的生存、成长环境让人对这些颇具潜质的年轻人捏了一把汗。

  这届中青队的使命结束了,10天里他们带来的欢乐,是否还能继续期待?

  特派记者王亦君

  (本报乌德勒支今日电)

  克劳琛与中青队领队冯剑明握手道别图TP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OO YORK


CALIFORNIA


JEDI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