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中青队输在“足球底蕴”不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5:26 北京晚报 | ||||||||
析中青队败因 虽然赛前被寄予厚望,但最终中青队仍没能阻挡“日耳曼战车”前进的步伐。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中青队在两度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两度扳平,并在最后时刻“突然死亡”呢?
中青队下半时开场不久就出现体能下降的现象,而终场结束前两分钟德国队利用中青队注意力不集中,由马蒂普头球锁定胜局。赛后不少人认为是体能问题拖住了中青队的后腿,但透过现象体现出的是球队上下思想上的变化。首先,淘汰赛与小组赛有很大区别,队员们赛后也表示对这种一场定胜负的比赛精神上要更紧张一些,很难像小组赛那样打好开头就会越来越顺。其次,就是中青队对于德国队赛前仍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中青队三战三胜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德国队则是列小组第三名勉强晋级16强,很显然中青队上下仍然沉浸在小组赛骄人战绩的回味之中,轻敌的情绪不自觉地蔓延在队伍内。德国队实力的确不如中青队,即便是赛后德国队也承认赢得侥幸。但正是德国队这种老牌劲旅拥有的深厚底蕴,懂得如何在赛前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在大赛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德国队眼中中青队只有陈涛一人正常发挥,其余人的发挥都大打折扣。这就是中青队输球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确缺乏大赛经验。中国足球缺乏这种驾驭大赛的宝贵经验和足球底蕴。 中德之战前夜,中青队教练组仍对本场比赛的首发阵容及技战术打法争执不下。赛前准备会上,队员们接到的旨意是在与德国队一战使用并不熟悉的造越位战术。这个“旨意”是足协领导与克劳琛协调中产生的,外人并不知晓。但结果是以一种不成熟的战术为对手留下漏洞,德国队的第二个进球就是对手反越位成功攻入的。至于最后一个进球,冯潇霆也认为对方有越位嫌疑。 另外一个赛后引起争议的焦点就是换人问题。中青队上半场所失的两球,都是对手抓住左路防守空当,形成进球的。中青队左路一度成为了对手重点攻击目标。但克劳琛迟迟没有做出换人调整。他的解释是:“我考虑用苑维玮换下左边后卫郑涛,但当时崔鹏突然抽筋,让我不敢作出这个决定。因为,我们可能会打加时赛,恐怕还要有人抽筋,所以没有立刻换左后卫。”最终,克劳琛也没有更换左后卫,因此直到最后时刻德国队再次抓住左路防守的疏松,给予了致命一击。克劳琛为他的保守付出了代价。(本报蒂尔堡今晨专电)特派记者陈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