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从未停止为啥赢球还挨骂 学习米卢混在中国足坛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09:33 解放日报 | ||||||||
两个月前,中青队开赴德国巴特基辛根进行集训。现在,中青队已晋级世青赛16强,向着既定目标昂首挺进。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中青队对德国籍主帅克劳琛的质疑从未停歇过。 究竟是克劳琛实力不济难堪大任,还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难以弥补,抑或是浮躁的中国足球缺乏虚心求教的务实心态?
履历不新 克劳琛到底是不是水货?这似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克劳琛毕业于著名的足球学府———科隆体育学院,随后又考取国际足联的高级教练员证书。他在4大洲执教过,还曾经带领加拿大队和突尼斯队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另外,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国际足联教练员讲师之一。但必须指出,克劳琛执教的辉煌都是20多年以前的陈年旧事。最近6年,克劳琛一直在一支德国三级球队当名誉经理,他确实脱离一线好多年了。 能力不差 中青队顺利获得出线权,克劳琛的功劳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克劳琛是典型的德国教练,喜欢身材强壮、体能充沛的“疯狗型”队员。很多球员也表示,老克的战术思维是以防守为主。中青队顺利出线,和克劳琛的战术和临场指挥密不可分。 球队内部对克劳琛出色的理论能力是公认的。“欧洲的足球理论都是先进的,老头的一些战术要求,我们也觉得非常先进。”前锋郜林就这么表示。中青队内部质疑克劳琛的,是其实际操作比赛和训练的能力,认为线条太粗糙。不过让人玩味的是,当球队出线后,质疑的理由又变成了“体能训练不行”。 情商不高 法国人没事找块草皮喝咖啡,美国人驾驶汽车去旅游,德国人正襟危坐谈哲学。日尔曼民族的严谨和纪律,在充满小聪明的中国足球领域找不到市场,这是克劳琛遭遇危机的原因所在。 如何才能在中国足坛混得好?米卢的成功证明:外国教练必须透彻领悟中国足球,绝对掌控想法多多的中国球员。很可惜,直来直去是克劳琛的天性。所以他只会黑着脸对记者说:“你们别踩进训练场的白线”,而不是和熟悉的老记勾着肩膀聊上一会。所以当中青队团部频频给球队开会时,老头会不耐烦地表示:“太多的会议让我的球员难以承受。” 当年,米卢同样反对国足内部有太多会议,但他后来学会了用沉默表达不满。 环境不好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克劳琛目前的执教环境,是历届国字号球队主教练里最差的。 克劳琛是阎世铎看中的,随着足协新掌门谢亚龙的上任,他必须经过重新考核。不巧的是,谢亚龙在5月考察了中青队在德国的训练条件和热身赛后,感到不太满意。克劳琛成了“留德模式”的替罪羊。另外,许多中超联赛的球员去德国集训,损失巨额奖金和出场费,加上克劳琛调整了不少球员的位置,因此球员对克劳琛也很难有太好的感觉。 不可忽视的,中国少数颇有影响力的体育专业媒体,也在“妖魔化”克劳琛。高明的米卢制造了一个“零距离”,彻底控制了部分体育专业媒体。克劳琛显然不懂这个。在中青队来到德国小城巴特基辛根集训的那段日子里,只有两家专业媒体跟踪报道,人们看到的竟然全部是负面新闻。这一情况,直到有更多记者来到荷兰才有所好转。(本报乌德勒支6月17日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