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席杀手与点球专家成流星 昔日国青名将回首世青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02:25 东方体育日报

  算上本届荷兰世青赛,中国队总共参加过五届世青赛。每次参赛,中国队中总会涌现出几位新星,在世青赛的夜空中划过。他们的存在提醒世人——中国足球虽然有荒漠化的趋势,但并非全无生机。可叹的是,这些新星所能证明的仅限于此,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成了一闪而寂的流星……

  高洪波:中青兵团首席杀手

  198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五届世青赛上,高洪波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瘦弱的他在和巴拉圭、英格兰的比赛中打进了3个球。在他神奇表现的鼓舞下,中国队史无前例地进入了前八名,创造了国青队至今为止征战世青赛的最好成绩。

  当记者向高洪波提起他的这段20年前的辉煌往事时,电话那头的他明显感到有些惊讶,“啊,这个事情过去了很久了啊。那个时候国青队的比赛,关心的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我们的压力也就相对没那么大了。”当被问及当时哪场比赛让他印象最深,高洪波想了想说:“对英格兰的那场吧,就是我们进八强的那场比赛,我进了两个,当时挺开心的,毕竟战胜了英格兰队还进了八强。”不过,在接下来的复赛中,中国队却以一球小负于东道主苏联队,止步八强。对此,高洪波表示,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现在的记忆有些模糊,也不想再多提了。

  随后,高洪波主动评价起了这届世青赛,“这届国青队我觉得实力还是挺强的,像赵旭日,以前我带国青队的时候,他也在队里,进的那个球真漂亮!”说起比赛,平时不擅言辞的高洪波明显兴奋了起来,“昨天的那场比赛也打得很漂亮,我估计他们这次世青赛的成绩会超过我们那个时候,他们整体实力挺强的。”

  一战成名的高洪波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最有名的锋线杀手,在他退役去国外学习后,中国足协看中了他的技术和教练能力,把当时U16国青队的教鞭交给了他。只是,虽然这支国青队在亚洲区的小组赛中凭借净胜球力压韩国队出线,但却在决赛时惨败,失去了进军世青赛的机会。于是高洪波在人们的意料中下课,“中国足球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带国青队的那一段经历,我也算是过来人吧,对挫折和失败都能以一更成熟的心态来面对”。

  “我很真心地希望这届国青队能获得好成绩,他们应该能超过当年的我们。”高洪波最后说。

  柳海光:在商场中射门

  柳海光这个上海人与其说是上海队的,不如说是职业“国字号”。除了1983年代表上海队参加五运会并夺得冠军之外,其他所有的“荣誉”几乎都是献给国字号各支球队的,1983年年代表中青队参加世青赛,他就开始崭露头角,上个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露脸”的亚洲大赛都能找到他的踪影。最著名的要数1987年奥运预选赛,在东京客场出战亚洲劲旅日本,柳海光用头球首开纪录,打开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胜利之门,为此当年他还荣获了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在中国足协公布的统计资料上,他拥有36个国际A级比赛进球,而且在他的运动生涯中,从没吃过一张黄牌……这些都无可置疑地确保他成为中国现代足球史上的第一中锋。

  但对于足球界略显遗憾的是,1990年柳海光正式退役之后,选择了远离足球事业的道路,从开办净水器企业开始他从事了许多商业企业的操作。近来最红火的是海光广告公司,不仅把办公室搬到了上海豪华路段的永嘉路,还操办成功了几个大项目,如上海某著名体育明星和一家著名通信运营商的广告合作就是他牵线完成的,好像还是离不开体育界,可就是跟足球的距离远了一些。

  因为事业成功,他也显得特别忙碌,除了上班之外,常常外出陪客户吃饭、谈判,偶尔要为自己发福的身材担心,也不上绿茵场,而是去了健身房。

  “不好意思,世青赛我一场也没看,实在是太忙了,没时间看!”问及22年前他们第一次叩击世界大门时的感受,他想了半天,居然也是一句:“时间太久了,实在没什么印象了!”这位曾经在世青赛上把球顶进前捷克斯洛伐克青年队大门的骁将,如今只能在商海中一次次射门了。

  麦超:点球专家不言老

  旧时把资格老的朝廷大臣称为“三朝元老”,那左后卫出身的“点球专家”广东球员麦超,不知该称为几朝元老了——从1983年世青赛一战成名;到国家二队追随高帅;到享受“高家军”冲出亚洲、挺进奥运的喜悦;到身为国家队主力感受两个黑色三分钟……一直到职业联赛开始,这位老将的身影还一度活跃在场边。

  在1983年的那支队伍中,麦超大概是最无法割舍足球之情的,现在的他还担任中甲劲旅广州日之泉队的主教练,全力率队冲击中超,他对足球的感情那真可以说是“矢志不渝”。但说到他站在世界舞台的第一仗,他还是充满遗憾:“我们那支队伍当时在国内是比较封闭的,像柳海光他们在队里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地方队,全国联赛没机会参加,平时训练都是找青年队练的,闭门练兵,质量可想而知。等到和高水平的球队一交手,才知道自己的缺陷,已经来不及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痛苦回忆,所以他才对现在这支中青队充满信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踢得好?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踢上了中超、中甲,经验比我们那时丰富多了。”

  不过有趣的是,在分析这支队的优缺点时,麦超的看法和李华筠的正相反,踢前锋的李华筠觉得这支队伍的后防做得好,但踢后卫的麦超倒大为赞赏中前场:“前面几个人能力都很强,敢带敢射。”当年的队友在评价同一支队时如此“反串”,只能证明“术业有专攻”的旧理。

  不过,麦超倒是提到了中老中青队的对比,尤其提到了老搭档李华筠:“现在的球员,身体素质比我们那时候好许多了,但是技术方面还是比不过我们当时,你看李华筠那个速度,现在很少很少……”(陈晶 张晓露)

  李华筠:“希望之星”在希望里蹉跎

  1983年首支“面世”的国青队,虽然在世青赛上成绩平平,但还是有不少亮点,其中来自辽宁的右边锋李华筠入选该届世青赛最佳阵容,与巴斯滕、贝贝托一起被评为六大“希望之星”。昔年以超人的速度和有力的射门威震绿茵场的“海豹”李华筠,今天在哪里呢?

  “我待在家无事可干”

  “我在家里啊,没事可干,哈哈……”李华筠虽然已年逾不惑,但北方汉子的豪爽本色不减当年:“离开天津之后,我还没找到事干,现在只好待在家里。”

  最近几年找李华筠的人不少,但是能找到他踪迹的却不多,某足球老记评价:“他的流动性太强了。”其实李华筠本人对此也充满无奈,从云南红塔到天津泰达,他一直跟随着原国家队主教练戚务生,做过一线队的助理教练,也带过梯队。去年戚务生从天津泰达离职之后,李华筠也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回到了大连的家里,42岁就“落叶归根”了。

  “在家空着也挺好的,正好把前阶段的业务整理整理,在天津的情况也反思反思,充实充实。”因为空闲,所以对球赛转播的关注度反而比当教练时多,比如中青队的比赛他也看了,不过,第一轮只看了半场:“中国队对土耳其的比赛我只看了上半场,后来看贝宁与澳大利亚的比赛去了。但那半场中青队给我的印象确实不错,尤其是防守方面,相互之间的补位保护做得挺好,现在一支队伍打比赛,首先就得做好防守。”

  看了第二场之后,老李对他的晚辈们赞不绝口:“青年队这个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发挥自己,表现自己,这支中青队的优点就在于上场之后,每个队员都想表现自己。”虽然前两场比赛都出现了中青队队员体能下降快的问题,但他觉得这并不关键:“一场比赛就是成年队也会存在一个体能分配的问题,下半场体能下降是自然的,关键是体能下降后如何解决一个精神集中的问题。”他觉得中国队经常出现被人“黑色×分钟”,关键就在于后半场要精神集中。“其实越到最后,越容易进球。”相信这是一个优秀前锋的经验之谈。他特别欣赏克劳琛在中国队第一轮取胜后提醒队员的一句话:“只要终场哨没吹,就要坚持到最后。”

  有意思的是,李华筠谈及外教时,还特地提及自己在学英语,“最简单的基本单词,现在中超、国字号到处都是老外,以后也会越来越多,会点简单对话不影响交流。”显然,他是在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曾在现场看老马踢球

  一晃眼,22年过去了,当年那支中青队虽然出了李华筠、柳海光、贾秀全、麦超、傅玉斌等优秀国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第一支出征世青赛的中青队,他们一胜两负的小组赛事成绩并不理想。

  “那样主要是缺乏经验,第一次打那么大比赛,之前对外面接触很少,不管什么方面都没经验,什么欧洲五大联赛,根本没有那个概念……”唯一弥补的是,在去之前这支队伍刚踢完亚青赛四强,后来又去阿根廷待了三个月,就这三个月里比赛机会很多,安排了整整22场比赛。

  “现在的孩子电视看得多,我们那时国内根本看不到高水平的比赛,在阿根廷才有机会,看电视,现场观赛,马拉多纳还在博卡青年队,我们就现场看他踢球……其实年轻人学东西的主要方式就是看,模仿,我们之前太欠缺了。”

  在世青赛成名之后,机遇放在李华筠的面前,当时一些外国俱乐部——主要以赛地墨西哥的当地俱乐部为主纷纷对他发出邀请,但很快,机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那时“留洋”是得不到支持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体制上根本不允许。

  “一句‘国家更需要你!’就只好留下,整个国家都那样!”李华筠至今还充满遗憾:“结果最早出国的是古广明(1986年),那也是因为受伤,没法再踢了……”再后来,就是他的队友柳海光和贾秀全(1988年),那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才成为正式登陆欧洲国家一线联赛的中国球员(前南斯拉夫游击队)。

  “我希望现在这支中青队里能多几个队员转会到国外,世青赛是很好的平台,有很多球探,他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争取去好的俱乐部。”李华筠并非盲目崇洋媚外,他是有深切感受的,2000年去了一次英国,去几个俱乐部“体验生活”,更加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国外的环境氛围确实好,对运动员特别重要,可以这么说:能直接影响球员的运动生涯,他们只要专心踢球,别的都由俱乐部安排。”那次去的俱乐部不少,平均都有百年历史,最差也有五六十年,最悠久的近两百年历史,让他感触颇深:“外国人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搞什么东西都很认真、很专业,专心进行科学研究,体能啊训练啊医疗,用各种方法提高水平,我们国内俱乐部跟他们的差距太明显了。”

  想把儿子交给徐根宝

  有趣的是,李华筠的儿子现在也在踢球,在大连实德U17的梯队中踢中前场位置,经常担纲前锋,算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去年还入选了中国足协的青少年集训队,来上海崇明的根宝基地进行了训练选拔。

  “身体素质有点我的遗传,所以才叫他踢球的,踢球也需要看先天条件。”他的儿子生于1990年,为此他特别解释一句:“年龄是真的,没有半点虚假。”这话把他自己都逗乐了。

  “我们那一批一直没有虚龄的情况,以后……就不提了。”刚才还在乐的李华筠一下语气沉重起来:“青少年在亚洲比赛、世界比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到了成年就不行?中国足球搞了那么多年,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提高、没发展,这值得所有搞足球的人深思。”他还透露:“我在红塔带U19梯队的时候,有几次开全国会,很多青少年队教练都提出过拔苗助长的问题,他们也很担心,但问题是成绩对于上边一些人是很重要的……”这大概正是阻碍这个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吧!

  有一种传说,李华筠后来归于平庸是虚龄的原因,李华筠在否认之后道出了真情:“回来就不想踢了,没意思,没劲,户口在沈阳,住房什么的都不能解决,想回大连,上面领导说:‘还得为国家踢几年。’就只好踢。”1988年,他考上东北财经大学,想去读书,可在上面的压力下,球继续得踢。当时在国家队,他和上海名将秦国荣住一个屋,“他后来不也回去了吗?情况差不多。”

  别以为他只是贪恋物质享受,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受伤,“膝关节严重受伤,可那时啥也不管,落下了病根。”现在每逢周六他还要踢踢球活动活动,但是上场一拼,回来老伤口就出水。那么当选世青赛“希望之星”得到什么物质奖励呢?“什么奖励都没有,奖金、奖牌,甚至荣誉证书,什么都没有。说到底那时的制度不好,现在制度好,职业化了,要是我搁现在,能踢到40岁的决不踢30……”

  确实,前几年甲A高收入、明星效益带给许多人憧憬,许多家长不惜一切地出钱让孩子上足校,可是这两年,身为行业中人的李华筠明显感到不对了。沈阳足校都不行了,包括张引的庄毅的足校,都不干了。其实我们身边的都是穷人踢球,像大连,很多孩子的父母收入加起来才两三千元人民币,培养孩子一年得花15000~20000元人民币,时间长了谁支撑得起?到后来家长都有反复了……”

  泡沫的破灭带来许多现实的东西,比如当年赫赫有名的实德“喀麦隆队”,现在也几近无疾而终,“大连那帮喀麦隆的孩子,根本管不了,算中国的球员,可是不遵守中国的管理制度。在海埂都看见,外出时中国球员是不许穿拖鞋的,他们就例外。规定晚上10时30分睡觉,他们也不回来,住教练宿舍,看见他们许多人都弄出病来,后来大多数回去了,大连留下的没几个,有两个去了中邦……”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也为自己儿子的前途担忧。

  “我自己有个想法,想让儿子去根宝那里。”李华筠介绍,徐根宝执教大连的时候他们有过接触,“这个人很聪明,有头脑,知道依托资源,也知道怎么做得好!”去年集训时,他的儿子对根宝基地的印象不错,“至少有场地,实德现在在场地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现在还得走训。”

  李华筠现在每天都是等儿子回了家,一起吃晚饭,他说就儿子的事情跟根宝打过电话聊起过,但还没有正式谈。不管怎样,衷心祝愿他儿子能填补李华筠错过职业联赛的遗憾。(张晓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世青赛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BOCA百年纪念


解读HOMER


air force 180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