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综合体育> 其他> 正文 

高校没能力培养登山运动员 不向力不可及的山峰挑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02:20 中国青年报

  1999年1名女队员在四川攀登雪宝顶峰时遇难,2002年5名队员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遇难……

  一次次山难之后,使得北大山鹰社渴望以自己的经验、教训为全国各高校探究出适合高校登山的安全模式。在近日举行的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户外社团发展论坛上,山鹰社的这一梦想实现,现任社长刘波将《探究适合高校登山的安全模式》一文正式公布,这是全
国高校开展高山登山运动16年来,首次专门就此提出系统的、理性的、可实践的安全模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事实上也反映出大学生登山活动的一个发展趋势———“看重高度、挑战难度”的思想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登山、安全登山。

  高校登山成为广泛需求

  上月末,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户外社团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大学生高山登山运动的开展与发展成为论坛主要议题之一。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开展高山登山活动的高校不到10所,但参加此次论坛的其余30多所高校均有意加入到开展高山登山运动阵容之中。

  论坛主办方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评价说:“没想到全国会有这么多高校此次来京参加这一论坛,这说明登山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开展已经成为广泛的需求。”

  此次论坛也是全国高校第一次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虽然40多所与会学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很小部分,但主办者相信,以登山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校园中兴起,而这显然给各个高校怎样合理、安全地开展这项运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在最早开展高山登山运动的北大、清华、地质大学等学校,中国登山协会尚有能力给予大力协助,包括提供教练和装备,但对于全国几十所、上百所的高校来说,中国登协就无力一一应付了。李致新在论坛上提出:“希望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经验共享。”事实上,此次到会的30多所高校基本也都是抱着为开展登山运动取经的目的而来,北大、清华等高校登山社团的发展经历和经验就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标。

  高校没能力培养登山运动员

  北大山鹰社正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经过长时间研究作出的《探究适合高校登山的安全模式》一文。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告诫开展登山运动的高校要给登山社团一个理性定位。

  事实上,北大山鹰社的社团定位也是在“2002年希夏邦马西峰山难”后重新调整的。“追求高度,挑战难度”曾经是大学生登山社团赋予自己的使命,但在2002年之后,山鹰社的社团定位除保留继续攀登雪山之外,却明确指出:“学生社团性质注定我们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挑战高难度高海拔山峰不是学生社团能做的事情。”山鹰社现任社长刘波说:“我们认为,学生登山社团最重要的是给大学生一个登山的体验机会和对大学生进行登山基本技能、知识的普及。”

  在刘波进入山鹰社两年多来,他参与4次登山活动———玉珠峰、阿巴雪山、启孜峰、半脊峰———均为攀登难度不大的入门级雪山,“这些山全是适合大学生人群攀登的,对于我们来说,选择合适的山峰是个先决条件,甚至,攀登这样的山峰最终能不能登顶都无关紧要,因为连登顶都不是目标。”刘波说。

  对登山高度、难度的放弃却使大学生登山队员更能够体会到登山过程的意义,刘波说:“对于大学生来说,登山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一批生死与共的朋友,感受山的雄浑和自然的伟大。大学登山社团为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涉足登山的机会,为有潜力成为优秀登山运动员的学生打好基础,而不是直接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登山运动员。”

  大学生登山发展趋向理性

  2003年年底创建的中国农业大学登山社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学生登山社团,农大登山社在创建初期即吸取北大、清华等大学生山难事件的教训,明确提出:“不向力不可及的山峰挑战。”

  农大登山社社长张海峰告诉记者,自农大登山社团组建以来,共进行过5次登山活动,其中四次是攀登同一座山峰———四川四姑娘山二峰,这是一座攀登难度很低的雪山。张海峰承认,反复攀登一座山峰确实会让不少学生感到失望,“大家当然想不断地去攀登新山峰,因为寻找刺激往往是大学生的追求。但我们觉得作为大学生登山社团,没有必要去追求高度、难度。北大、清华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路才是适合大学生登山社团去走的。”“我觉得大学生登山社团应该肩负起普及登山运动的责任,我们的社团组建只有一年多,但我们现在已经有40多个同学有了登雪山的经验。”张海峰说。

  由北大、清华、地质大学等高校积累的大学生登山经验,使得近几年新建立的大学生登山社团和即将建立的学生登山社团普遍认识到,“专业登山与学生登山的差别”。在这次2005全国高校大学生户外社团发展论坛上,记者也从不少高校的学生代表处了解到,“保证安全,力所能及”成为大家对开展大学生登山运动的共识。

  中国登山协会在论坛上表示,虽然相比去年,今年全国已经发生的山难事故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其中有些事故甚至完全可以避免,但从高校登山的角度说,高校登山的发展方向却是趋向理性。

  高难度下降难寻理性赞助

  然而,高度、难度的降低却使得大学生登山社团面临严峻的赞助困难。张海峰告诉记者:“北大、清华等早期建立的高校登山社团因为名气大,赞助的来源已经比较稳定,但像农大登山社这样新建立的高校登山社团,因为一没有自身的名气,二没有追求难度、高度去吸引赞助的噱头,结果寻求赞助举步维艰。”

  据记者了解,和所有学生社团一样,大学登山社团一般没有校方的经济支持,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两个途径:赞助和自费。由于登山的成本比较高,经费来源全靠学生自费基本是不可能的,张海峰说:“去年有一次登山因为赞助困难,每个队员自费的标准从通常的三五百元提高到1000多元,结果,很多队员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天天只能在食堂吃青菜。”

  虽然张海峰提出了设立校友基金等拓展登山活动经费来源的新方式,但赞助商是高校登山社团经费最主要来源的事实,在短时间内显然无法改变。张海峰说,自己拉赞助时已经明显感觉到,绝大部分赞助商最希望的还是大学生登山能登得越高越好、登山的风险程度是越大越好。这让张海峰异常苦闷:“安全与经费对大学生开展登山运动来说同样重要,但在这二者之间难道就没有平衡点可寻吗?”

  作者:记者 慈鑫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VEZDOCHKA


OVOLO LACE


Air Rift巴西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