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青年报:借北京奥运颠覆中国人的志愿观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0:39 中国青年报

  作为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在未来3年中,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将全面展开,部分专家就此提出思考和建议——

  本报北京6月6日电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已于6月5日正式启动。在未来3年里,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
的志愿者宣传、招募、培训、组织工作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展开。如何建立一支有质有量的志愿者队伍,不仅关系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志愿服务并非单纯“学雷锋”

  在北京奥组委制订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中写到,赛会志愿者的构成主体将是高校大学生。但目前,作为青年人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却普遍缺乏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

  广东青年志愿者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5.8%的青年受访者表示了解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其余受访者均表示不太了解。在中国,绝大部分青年人仍把志愿服务视为“做好事、学雷锋”的单纯奉献行为,但事实上,志愿服务将给青年人自身带来意义非凡的回报。

  欧洲青年论坛副主席詹姆斯·多雷在今天上午进行的“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与人文奥运国际论坛”上指出:“志愿服务将给青年人提供‘软’能力的锻炼机会,而这些经验通常是无法通过教育获得的。”

  詹姆斯·多雷说:“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雇主都更喜欢招收有志愿者经历的年轻人。因为这些年轻人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且他们在社交能力上也更有优势。”

  在国际通行的志愿服务概念里,志愿服务是一个既利人又利己的公益行为。而这也正是广东青年志愿者研究中心主任谭建光教授提出的青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比较渴望实现的心理追求。

  用“三自”原则替代指派命令

  受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志愿者服务在很长时间内都带有浓重的政府指导色彩。谭建光认为,这不符合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自然、自愿、自主”的原则。“一方面是政策性的指派命令某些单位提供志愿者服务,另一方面是一些想要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因条件限制而被挡在志愿者群体之外”,谭建光指出,“社会志愿活动的自然原则是志愿者不希望把志愿服务当成作秀行为,不希望志愿行为被英模化。”

  在此次论坛上,有不少学者提出在以往的大型活动中,中国的一些志愿者因为服务意识差而常受到指责。有学者指出,这除了是因为服务理念未能深入志愿者人心外,也与志愿者多由政府动员有关。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吴亦明提出,“中国要借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在志愿者组织活动中去掉行政化、官僚化。这事实上也是对普通公民进行志愿活动权益的保护。”

  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动力

  因为使用志愿者,悉尼奥运会的最终开支减少了6000万美元,但志愿者为悉尼奥运会创造的价值却难以估算。悉尼奥组委首席执行官桑迪·豪威在演讲中指出:“悉尼奥运会没有因为志愿者提供的是无偿服务,就贬低他们的价值,或者浪费他们的服务热情。”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迟强今天也在论坛中有感而发,2001年北京大运会期间,他带领的人民大学志愿者服务团曾受到过组委会的不公待遇,“组委会经常不给我们安排任务,结果很多学生志愿者无事可做;有的时候,组委会则对志愿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足够尊重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所以,我们这次特别希望志愿者的地位能够被重视,不能因为志愿者是低成本劳动力就任意支配。志愿者同样需要从服务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是他们能持续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证。”

  迟强所说的体会仅仅是来自大型活动期间,有专家在论坛上指出:“事实上,在中国民间,对志愿者价值的广泛认同也尚未实现。”

  桑迪·豪威在给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10条经验中表示:“要让志愿者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奥组委也很清楚志愿者是一个无可替代的群体,那么,就给志愿者像付薪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的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在悉尼奥运会结束后,悉尼奥组委给所有大约5到6万名志愿者每人发了700美元奖金,桑迪·豪威说:“奖金并不多,但这却是我们组委会的一点心意。”

  在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参与过社会志愿活动。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美国志愿者的人数翻了一番。在欧洲,有专门的非营利机构在引导18~25岁的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正如英国志愿者服务研究学院主任贾斯廷所说:“因为志愿者的价值被认同,志愿者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正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总协调员阿德·雷德在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后说:“奥运会志愿者活动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体育的事、奥运会的事,更应是全社会的福祉,这是志愿主义与中国主流文化融合的契机。”

  作者:记者 慈鑫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志愿者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VEZDOCHKA


OVOLO LACE


Air Rift巴西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