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四十年风云 两代人冲突 斯大林时代再评价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08:20 南方日报

  文/陈淑贤

  “斯大林是一个暴君”,“斯大林时代是苏联黑暗的时代”……这些结论近年来仿佛已深入人心,但一位前苏联外交官之子在欧洲推出新著《好的斯大林》,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出版后在西方和俄罗斯引起巨大轰动,最近该书中文版也已推出,本版特约中文版译者对该书予以全面介绍。

  ——编者

  背景——

  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全世界各国元首齐聚莫斯科,举行隆重纪念和庆典,俄罗斯媒体就此报道说:“大元帅(指斯大林)重又回到了俄罗斯重大政治事件当中。”

  的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场战争,长久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斯大林格勒这个英雄城市于1961年改名为伏尔加格勒,多年来一直有人呼吁改回原名,在二战胜利60周年前夕,这种呼声达到高潮。

  2005年3月,美国新出版一本斯大林传记,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瑟维斯。这部760页的书已于2004年末在英国出版。作者说他以新史料、新观点重新评述了斯大林。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书店书摊上出现了一部醒目的《好的斯大林》,评论界认为是及时的,而且是今天稀有的现象,是作家把大元帅作为文学形象来表现的大胆尝试。

  长篇小说《好的斯大林》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出版不是偶然的。请看俄罗斯民意测验统计:

  2003年,斯大林逝世50周年时,尤里·列瓦达分析中心的调查结果:53%的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抱有好感;

  另外一次社会学问卷调查:“谁是历史杰出人物?”被调查者年龄55岁以上的答案一致是列宁与斯大林,年龄25岁以下的答案中斯大林占第4位。

  2005年2月俄国社会舆论调查中心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今俄罗斯40%以上的人期待“新的斯大林”。

  2005年1月19日莫斯科市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该市计划为斯大林建立一座新的雕像,让这个40年前随处可见的形象重新回到莫斯科街头。

  反响——

  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维·弗·叶罗菲耶夫的长篇小说《好的斯大林》2004年在俄罗斯问世。在此之前,该书首先在德国出版了德文版。新书出版后在西方和俄罗斯引起巨大轰动。俄罗斯媒体纷纷对作家进行采访,这里摘译几个访谈的片段:

  问:书名为什么叫《好的斯大林》?

  答:我想在这部小说里集中描写我家庭中很多年一直存在的父与子的矛盾,但是名称不能叫《父与子》,因为俄国经典作家屠格涅夫已有名著《父与子》,而《好的斯大林》这个名称不曾有过。

  问:请谈谈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答:这部小说我写了几年,后来德国《法兰克福报》要在报纸上连载,于是加速了完稿进程。全书连载了40天,每期以大量篇幅压在读者头上,可是在德国却把我打造成头号文学明星了。

  问:这部作品给你带来了荣誉,你有何感受?

  答:享誉世界的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1992年曾对我说过:荣誉——好像单峰骆驼,你爬上去,然后,还得从上面爬下来,仅此而已……

  问:当代俄罗斯作家中未必有谁能像你那样在西方具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吧?

  答:德国著名作家、导演、电视节目主持人克吕格,在莫斯科以克里姆林宫为背景对我进行电视采访时,说我在书中为父母树立了“健在者的纪念碑”,塑造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明形象,在德国和俄罗斯很多人都是这样评价的。这本书至少将有10种其他语言出版。

  问:书中的主人公做出什么反应?

  答:我83岁高龄的父亲应邀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好的斯大林》新书发布会。但当他读了全书之后,他后悔不该去。父母认为这本书玷污了我们家庭的声誉,要我做出解释。为此,我在《莫斯科新闻》报上作了声明,把父母提出的具体意见刊登出来了。我认为这是小说,并非历史真实。小说把人变成了艺术形象,他们是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我父母先天的基质之中。

  体裁——

  《好的斯大林》的体裁众说纷纭。作者在书的封面中把它定义为长篇小说,评论界说是自传体小说、回忆录、自传文学、作者自白,也有人称之为文学随笔,也许这几种体裁样式在这本书中都兼而有之。俄罗斯有的评论家认为,叶罗菲耶夫试图复活19世纪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作家车尔尼舍夫斯基创作的划时代长篇小说《怎么办》的“政治文学”体裁,这暗示作品具有某种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在《莫斯科新闻》报上确认这是长篇纪实小说,是在历史和家庭的真实资料基础上进行了某些虚构。书中人物几乎都实有其人,社会背景、历史事件、故事脉络都有史迹可寻,读来使人感到纪实成分很大,也很明显。但作者是把它作为一部小说,一部艺术作品来构建的,对某些人物的心理描写、性格刻划以及事件细节进行了虚构,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段并行不悖,因而有效地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激活了历史人物。

  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苏联外交家弗拉季米尔·叶罗菲耶夫的家庭展开的。作者的父亲弗拉季米尔担任斯大林专职法语翻译,后来在苏联驻瑞典大使馆任职,在驻法国大使馆任文化参赞,在非洲两个国家任大使,在驻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副总干事。当即将调任外交部副部长之际,命运之神突然向他亮出了“黄牌”。他的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儿子维克多违犯禁令,与阿克肖诺夫等5位作家创办未经官方允许的文学丛刊《大都会》,发表了23位苏联作家的突破性作品,在文学界、思想界爆炸了一枚“核弹”。当局如临大敌,严加查禁,多方追究,维克多和波波夫被开除出作协,同时还对弗拉季米尔·叶罗菲耶夫施加压力,以撤职相威胁。做父亲的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高官厚禄和国外优裕的生活,被召回“待业”。维克多说是自己“谋杀了父亲”。

  维克多的母亲与父亲同在高级翻译学校学习,她酷爱文学艺术,翻译过文学作品,写过关于幕后外交的小说《不寂寞的花园》出版。她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倾向变革,而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和特权。

  维克多生于士宦之家,在巴黎度过童年,从小受到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对苏联体制和思想由怀疑不满到公然抵触反抗,以笔为武器,以集会、刊物为阵地,表现出自己的觉醒和作为。终于在同父亲、家庭和当局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中,成长为新一代有良知的作家。

  “父”与“子”的命运冲突不仅限于家庭,而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背景。围绕着情节的发展,诸多著名人物如政治家斯大林、莫洛托夫、贝利亚、戴高乐、多列士,画家毕加索,电影明星伊夫·蒙当,音乐家罗斯特洛波维奇,作家阿克肖诺夫、阿赫马杜林娜、米哈尔科夫、西蒙诺夫、叶甫图申科等,活灵活现地出现于读者面前。波涛汹涌的海洋,战云密布的天空,美丽如画的巴黎,神秘莫测的非洲,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增加了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形象——

  本书俄文版封面底图是色彩较淡的斯大林肖像的头部,从头发、浓眉、眼睛到制服衣领,几乎占去整个封面,前面突显的是外交家叶罗菲耶夫,他的肩上扛着两三岁的儿子维克多,父亲半身,儿子全身。三个人物形象,犹如三个层面,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头像、半身像到全身像构成一个立体。

  重塑斯大林

  第一个层面上的肖像是斯大林。在他的形象中集神与人、善与恶于一体。将书定名为《好的斯大林》,主要描写对象却并不是斯大林而是斯大林领导下或斯大林时代的外交官叶罗菲耶夫及其儿子维克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反映斯大林的形象及其影响,对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和后果,作者通过维克多和其他人物之口作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只不过认为斯大林还有其好的方面,还要承认他的价值和作用。

  当新上任的法语翻译叶罗菲耶夫初次被斯大林召见时,领袖问:他的出生地在什么地方?他回答“在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引起斯大林“捂着腰大笑”,斯大林对这一所问非所答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翻译不要紧张,好好工作。

  一次深夜,紧急通知叶罗菲耶夫去克里姆林宫工作。由于政府大楼地板太滑,他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急忙用手帕缠上,赶上为斯大林接见法共总书记谈判当翻译。斯大林让翻译坐在他的位置上,他在大厅中踱步,边叼着烟斗边低声说着,突然停在翻译身后问:“您的手怎么了?”“没什么,小事”。过了片刻,医疗组飞也似地进来了,立刻给他上药包扎,原来是斯大林悄悄按了他桌子下面的按钮通知“急救”。

  还有一次,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招待会招待外宾,斯大林身穿浅色大元帅服,服务员从侧面给他倒红色越橘汁时,手一发颤,果汁洒在了大元帅肩头上,服务员领班一个箭步上前企图擦拭,斯大林笑容可掬地挥了一下手,表示毫不在意。

  这些细节表现了斯大林善良、宽容、细心的一面。当然,小说通过对话,也让斯大林自我展示了他的另一面:

  斯大林杀死知道他的罪恶的人……他从暴虐中获得满足……

  斯大林:格杀勿论。该杀多少就杀多少!他们妨碍我,而我——想做事情,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但在维克多看来,斯大林是“人们怀旧的指示器”,无论怎样批判他、诋毁他,“他仍活着”。在文学作品中把斯大林“打入地狱最底层,钉在十字架上,他从地狱走了出来”。“俄罗斯就其本质而言是斯大林魂魄”。

  小说最后写道:“21世纪之初——是谁从远方和蔼可亲地向我们挥着一只手?”这个问号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我的父亲是好的斯大林”

  小说形象构架中的第二个层面是外交家、作者的父亲弗拉季米尔·叶罗菲耶夫。这是个从上到下,从白人到黑人一致赞美的杰出外交家,是作为妻子“生活工程师”的好丈夫,是大师级象棋能手和战无不胜的网球健将。

  他具有“天生的魅力”,“不加修饰”的英俊。在各个岗位上他都精诚工作:他连半场足球都看得厌倦,但在接待足球队时却“抚摸着浅色头发的小伙子”加以鼓励,并且在看台上助威;他不热爱音乐,却耐心地陪着小提琴家选购小提琴。他从不放声大笑,不说粗话,不酗酒,喜欢追求时尚,长着一双“斯大林之鹰”的眼睛,他直言不讳:“共产主义思想本身不坏……有朝一日人类可能以新的形式在较高的道德水准上回到共产主义事业中。”他的儿子说:“我父亲是好的斯大林。”

  后斯大林时代的新人:

  本书作者维克多

  第三个层面上的人物是书中的我——维克多·叶罗菲耶夫,封面上他在最前面,全身像,坐在父亲的肩上,面带犹豫和恐慌,正如他自己写的:他投生的不对,可能是把别人的命运错投给他了。他从一出生,就罩上一层神秘的轻纱。

  他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制造文学“核弹”,企图爆炸并埋葬苏联文学……他矛盾、困惑、绝望,企图自杀又想不出体面的自杀方法。这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

  书中虽然还有其他人物,但是构筑全书的形象主要是三位一体,他们在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折射20世纪40至80年代的苏联政坛、社会和生活以及国际舞台的某些方面。叶罗菲耶夫家庭的命运绝非个例,而有其鲜明的典型性。

  作家其人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05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对法国进行工作访问期间,在爱丽舍宫接见了出席第25届法国书展的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一行40人,普京总统把维克多·叶罗菲耶夫和其他文学精英们介绍给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两位总统与维克多一起合影,希拉克用法语同他交谈并接受了作家不久前用法语出版的著作。

  1947年9月19日维·弗·叶罗菲耶夫出生在莫斯科苏联外交官家庭,1970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1973年毕业于世界文学研究所,1975年写就硕士论文《陀思托耶夫斯基和法国的存在主义》,1991年在美国出版了单行本。

  他的作品目前在世界已有27种语言出版,1992年获“纳博科夫奖”。最近10年他经常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高校讲学。

  叶罗菲耶夫是俄罗斯杂志《外国文学》、《新文学导报》和《射手》的编委会成员,欧洲文化俱乐部副主席,俄联邦总统下属的国家奖评委会成员,文化电视台“伪经书”节目的作者和主持人。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