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中国竞技体操的深层隐忧 20050516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8:24 云南日报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 新华社记者刘广

  中国体操军团去年在雅典奥运会败走麦城,已引起业内人士对体操现有体制的深层次思索。北京体操协会副主席、国家级裁判回寅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现有体制曾有着较大的优越性,造就了中国体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但这种体制现在已有些不合时宜。

  体操金字塔基础薄弱

  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主任的回寅说,中国体操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在人才培养上走的是从体校到专业队到国家队的道路,运动员经过层层筛选后少数精英进入最高层的国家队,因此中国体育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在百废待兴的过去,这种体制确实发挥了很大优势,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资源。而且,由于金字塔的基础很雄厚,即选材面很宽,因此塔尖的优秀运动员也很多,在中国体操的辉煌年代也因此出现了李宁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但现在,体操的金字塔基础已发生变化,由于体操难度大、专业性强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不再开设体操项目,使体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回寅说,他曾经参与组织北京青少年体操锦标赛,当时北京十多区县都派队参赛,但现在各体校中还保留体操项目的只有两三所。回寅感叹,由于体操群众基础的薄弱,国家队选才面也受到了限制,想大批发现李宁这样的苗子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容易。

  李东华现象

  谈到旧体制的弊端时,回寅还谈到了一位代表瑞士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原中国体操运动员李东华。

  李东华曾是体操国家队成员,在训练中严重受伤,当时被认为已无法再继续从事体操运动。但是,一个偶然机遇使他认识了一位瑞士姑娘并与其结婚,然后移居瑞士。不甘心就此放弃体操事业的李东华继续在瑞士一家俱乐部训练,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焕发职业生涯第二春,并代表瑞士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取了鞍马冠军。

  不少人在听到这个故事后,都为李东华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所感动。但是,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回寅却看到了精神背后的体制问题。他说,李东华能最后夺取奥运会冠军,说明了他的潜质,但这一潜质却在国内没有被挖掘出来,而是到了国外才被激发出来,是值得界内深思的。

  大赛心理

  中国体操队虽然在雅典失利,但在奥运会前的世锦赛上还是有很出色的表现,包括男团夺冠,为何到了奥运会上却突然失足呢?

  回寅认为,奥运会失足与中国选手的临场心理紧张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国选手强调训练,但比赛很少,因此到了大赛时容易紧张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但是国外选手的特点是以赛代练,通过频繁的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实际作战能力。而且,外国比赛现场氛围总是很热烈,因此运动员平时比赛就适应了大赛氛围,而且是越到大赛时越有上佳表现,属于一到比赛就兴奋的选手。

  基层教练的积极性

  回寅还指出,现有体制能充分发挥国家的力量,保证体操事业发展所需的投入,但同时也容易忽略对基层教练积极性的保护。

  他说,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国家队教练的指导,同样离不开进入国家队前基层教练的栽培。基层教练对培养一名有天赋的运动员也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但在现有体制下,一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后,往往很少看到基层教练的名字被提及,这对他们发现和培养运动员的积极性是个打击,已有些地方教练对此表示了不满。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