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叔”天天都去球场转--他们见证了越秀山体育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2:01 金羊网-新快报 | ||||||||||||
“虾叔”吴灼鸿:天天都要去球场转 从1952年开始每天都到观音山足球场参加当时的“清晨足球赛”,到现如今时常在场边拍摄中甲联赛,75岁的“虾叔”五十年如一日无数次光临越秀山体育场。他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都要到越秀山体育场走走、看看,否则心里就会不舒服。 每逢越秀山体育场有比赛,在场边肯定会有“虾叔”的身影。“虾叔”个子不高,银针般的短发,两眼炯炯有神;肩上背着一个双肩背包,手里提着相机和支架;身穿运动套装,脚踏运动鞋,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精神矍铄。 “当年我年轻的时候,每天都要上一趟越秀山。上到越秀山后,如果有球踢就踢球,没有球踢就球场附近走走、看看。总之,每天都要上一趟越秀山,没有什么目的也根本不需要目的。”“虾叔”回忆说,当年他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起床,随便吃点隔夜的饭菜就出门上山了。由于家距离越秀山有一段距离,他经常以单车代步。“有时出门前明知天会下雨,我都会去(越秀山)。不过,上山的时候就会麻烦点,那时候体育场门前那段斜坡还是泥地,一到下雨天整条路都是泥巴。踩单车很难上去,我就光着脚推着车上去。当时真的是风雨不改,我又不喜欢穿雨衣,就让雨点洒在身上当‘冲凉’(洗澡)。” “虾叔”透露,1952—1953年仲元图书馆(现已搬)就在体育场斜坡处,当时的“中南体院”的篮球队、水球队、跳水队、足球队等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均住在仲元图书馆。这些运动队的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平常也喜欢踢足球,如前中国跳水队著名教练梁伯熙等都是足球场上的常客。当时,鉴于踢足球的人很多,时任越秀山体育场的领导赞成在越秀山举行“清晨足球赛”,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不分年龄组,自由组队参赛。“当时很多学生哥都是背着书包上山,踢完球才去上学。我在‘大塘街队’,最多队伍就是红旗街。红旗街踢球的人多,竟然组成了甲、乙、丙、丁四支球队,还有解放北队、解放南队、印刷工会队……”虽然是事隔50多年,但“虾叔”说起昔日往事记忆犹新。说到兴奋处,“虾叔”还会从座位上站起来,边回忆边重复做着当年一些经典的踢球动作。这时,“虾叔”的笑容异常灿烂,只有深深刻在他脸上的岁月痕迹提醒着旁听者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60年苏联莫斯科斯巴达克队来越秀山与广东队比赛,排队买票的人很多,人龙把整条广卫街都包围住了。我当时义务买球票,最后结数时少了一张票的钱,我只好自己掏腰包将这张票钱补回去。那场球球票卖四元一张,四元啊!当时的四元不是现在的四元,那时的四元可值钱啦,我记得我当时吃顿饭才两毛半(两角五分)啊!”“虾叔”说,这事之所以印象最深刻,主要是由于自己倒贴四元票款,而这件事也成为自己家人以及朋友一直以来的谈资。 光阴飞逝,岁月如梭。从上世纪50年代到如今,“虾叔”的越秀山情怀依旧难变。如今,出现越秀山体育场场边的“虾叔”已经不再可能像往日那样在绿茵场上驰骋的猛将,但他没有闲着,而是拿起了数码相机来延续自己对足球、对越秀山体育场的那份眷念和情怀。他说,喜欢摄影也是当年“上越秀山”那时候的事了。 64岁,大家尊称其为“咪叔”。从当年的手球队守门员到足球队守门员,再到市体委足球办公室官员,“咪叔”毫不讳言自己涉足体育领域是从越秀山体育场起步。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来解释了越秀山体育场作为广州足球队“福地”的主要原因。 由于在市体委足球办公室多年的缘故,“咪叔”在广州足球界人缘很好,后辈们见到他都是第一时间向他打招呼。一声“咪叔”,打招呼者对张道济的敬意尽在不言中。不过,岁月催人老。当年在“足办”(足球办公室)满头黑发的“咪叔”现在已经是银丝满布。尽管如此,运动员出身的“咪叔”身材高大,看上去精神依然不减当年。 “我最早接触越秀山是在1954年,那时我还是学生。当时,越秀山每逢有比赛,学校会经常组织我们来越秀山当义工。但我涉足体育领域也是从越秀山起步。1959年,广东省为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而组建手球队,当时教练选中了我,整支手球队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集训。我作为守门员,大多时间都是在越秀山体育场的沙池进行扑救训练。” “咪叔”回忆说,当年越秀山体育场看台下的空间是运动员宿舍,当年手球队就住在越秀山体育场看台下的宿舍。当时的棒球队、垒球队等运动队与手球队都是邻居。1960年,手球队因一些客观原因解散,手球队队员大部分分散到其他项目运动队,而由于手球守门员很多技术动作与足球队守门员技术动作相同,张道济就这样“转投”到了广东青年足球队。 “咪叔”透露,越秀山体育场之所以成为广东队和广州队的“福地”,原因有很多。“广东(足球)队从50年代以来都是以技术为主,虽然球员身体比较单薄但当时郑德耀教练采取了针对性训练方法,尤其是在体能训练方面狠抓了一下,队员的技术有了体能作保证,队伍在这里(越秀山)比赛赢多输少。”(编者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足球队很多比赛都在越秀山体育场进行。) “其实越秀山体育场被称为‘福地’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科学依据,那就是整个体育场位于山谷,看台依山而建,观众席距离赛场比较近,球迷看球时视线好,球迷在为主队加油的呐喊助威声、锣鼓声,在山谷里回响,气势磅礴。这样音响效果很容易将主队队员的斗志激发起来,此消彼长,客队球员的心理和精神难免会受到影响。” “越秀山体育场的目标是创建华南地区一流的专业足球场。”谈到越秀山体育场今后的发展方向,现任场长李伟斌表示球场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已初步具备专业足球场的标准。 李伟斌透露,越秀山体育场先后于1956年、1977年、1980年、1987年、1997年和2001年进行了六次翻修。为迎接建场55周年大庆,越秀山体育场在2004年底开始进行第七次翻修,历时5个多月,耗资过百万,目前改造工程已经竣工。这次改造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将足球场尺寸从原来的100.5×64米扩充到国际标准的105×68米;二是将煤渣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三是将运动员替补席在原来跑道上的基础上向山体挖入3米多,改造成类似室内条件的运动员替补席;四是重新粉刷了看台。 除此之外,最让李伟斌引以为豪的还是越秀山体育场的草皮长势良好。“现在的草种是国内最好的‘兰引三号’,在2000年底为迎接九运会而换种的。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现在场地的草皮长势非常好。不敢说是全国最好(草场),但以目前场地的草皮质量肯定在全国联赛球场排上号。”据悉,越秀山体育场还准备申请把现在的电子显示屏改为电视显示屏。 对于越秀山体育场改造后的面貌,见证越秀山体育场几十年发展、已年满75岁的“虾叔”吴灼鸿感叹良多:“现在可比以前进步多了,越变越靓,这次真是靓了好(很)多,变化很大。以前,门口那段斜坡路都是泥路,下雨时我推单车上山满脚都是泥巴……” 上图:李伟斌 (日京/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