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迪曼杯赛后总结经验:软件还缺个“服务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05:00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 北京是把本次苏迪曼杯作为2008年奥运会前组织国际大赛的一次实践机会。对北京来说,苏迪曼杯结束之后,应从中总结出不少经验。 采访本次苏迪曼杯赛的记者大部分是刚从上海世乒赛上归来的,记者们的感觉是,
本次苏迪曼杯赛,组委会安排的翻译屡次出现低级错误,这成了记者们相互交流时的一个笑料。有翻译将AFP(法新社)译成“AFP报”,有翻译将韩国女选手罗景民译成罗景民先生,还有翻译把下届苏杯比赛时间2007年6月译成了7月。在组委会安排的每次新闻发布会上,经常出现记者纠正翻译差错的事情。这至少表明一点,对于翻译,组委会可能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必要的基本知识培训。 首都体育馆地处北京闹市区,一遇到重大文体活动,首体周边就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然而,虽有前车之鉴,但在苏杯期间,首体周边并未实施有效的临时交通疏导措施。最后两天比赛前,赛场外拥堵的车辆常常一直排到500米外的动物园,比赛结束后,由于大多数公共汽车已经结束了营运时间,很多观众往往等候半个小时也叫不到出租车。一些开着私家车来的观众在寻找停车位时也大伤脑筋,首体内的停车场主要供组委会和一些贵宾车辆使用,而没有全部开放,但首体附近的营业性停车场的价格却高得惊人。 在本次苏杯期间,记者还曾充当过一回志愿者,当时一个由十多人组成的印尼观众团拿着VIP门票却走进了混合采访区,其中一个印尼人用中文连着向好几个志愿者求助,“我们迷路了,不知道怎样上贵宾席。”但这几个志愿者却没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而后便对这些观众置之不理,最后,还是记者带着他们找到了贵宾通道。 在比赛馆内,因为一些设施设计得很不合理而让运动员抱怨。通常,在一个运动员结束比赛后都会上看台继续观看比赛,但赛场内没有通向看台的通道,结果,运动员需要走出后场绕赛场一大圈后从观众入口进入赛场,不少运动员只好直接在赛场内翻栏杆。在被大赛工作人员制止时,一些运动员还和大赛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 一项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需要过硬的硬件,更要有良好的软件,而通过苏迪曼杯的举办,相信赛事组织者已经从中上了堂“软件课”。 作者:记者 慈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