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中考取消体育众说纷纭 20050514(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12:03 云南日报
中考取消体育众说纷纭20050514(图)
课间操是学校体育的一道风景

  今年,云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我省15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包括昆明市4个城区、石林彝族自治县和省内其他州市的一些县区)的中考体育科目给予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运动与健康”素质评价,此举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

  记者就此话题专门采访了昆明市部分中学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和在校学生,有人认为,中考取消体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减轻初中学生学业负担;但也有人指出,此举将会导致初中学生体质下降,后果将得不偿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链接 教育部门:这是推进素质教育

  此次对15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体育科目取消,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取而代之的是《云南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运动与健康”评价,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障,同时也为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进行探讨,力求有所突破。

  中考体育科目改革要点

  要点一:通过改革,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3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依据的做法。

  要点二:体育由学校按《云南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运动与健康”的要求组织,评价结果作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点三:“运动与健康”素质评价内容是,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参加达标锻炼,并取得与年龄和身体状态相适应的成绩;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的体魄;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历史沿革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学校体育科目考评中实行的是“劳卫制”,80年代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90年代实行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我省自1993年对重点中学中考开始“体育加试”,1994年正式全面推行“中考体育科目”,把体育当作中考的一项内容,满分是30分。可以说,由于实行中考体育科目,促进了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

  存在弊端

  实行中考体育科目至今11年的时间里,从考试内容到组织形式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实心球或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3项考试内容一成不变,这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3项考试内容是初中体育教学从初一到初三的“家常菜”,学生和学校为了争取拿到高分,把体育教学简单化和机械化,不利于进行素质教育。

  声音:来自中学校长

  改革大势所趋 取消有得有失

  蔡文俊(昆明春城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算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长周继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就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中学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入手,增加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外省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取消中考体育科目不但没有减轻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而且导致了另一种倾向,体育锻炼被忽视,现在的初中教学当中,侵占体育课时的事情已经大量发生,这与取消的目的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业基础体质下降明显,不能不引起重视。广东取消了中考体育科目,学生体质下降严重,被教育部明令恢复,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李峰(西山区福海中学校长):从好的方面看,不考体育科目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以前学生每天早上7点就要到校早锻炼,下午第8节课还是跑操,初中3年时间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就是这样度过。而取消中考后体育课内容丰富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也提高了。但不考体育科目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体质下降明显。其实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已很少,课程一紧张,学生体育运动就更得不到保证。对此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一个完善的解决办法,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张校长(某中学校长):中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成分很重,不利于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次中考虽然取消的科目是体育,推出了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完善中考改革,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引进打分制,把现在的ABCD等级制变革成量化制指标,这样就比较科学一些。

  声音:来自体育教师

  培养锻炼意识更重要

  王波(昆明实验中学体育教师):中考体育科目的取消,对学生来说弊多利少,现在初中学生的体质呈下降趋势,初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太强,没有了中考杠杆,学生上体育课,主动锻炼身体的热情就会降低,结果对学生很不利,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多进行调查研究,否则对教学和学生不利的影响更大。

  张宏(昆二十四中体育教师):考试是手段而不是办法。二十四中是传统的体育名校,中考体育取不取消我们都会保持传统,最大的变化是上课的内容有所差别,以前是以素质训练为主,针对性很强,而现在上课老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我现在上的体育课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真正的爱乐式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他们正好处在人生的关键成长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比什么都重要。

  秦老师(昆一中体育教师):体育中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锻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学生不会忽视体育这30分,学校对体育课程也会比较重视。另外,对于体育成绩较好、文化课程一般的考生,也可以在体育中考中发挥一些优势。一旦体育不作为中考科目,首先学生在思想上对体育课程不会重视。另外,由于课业负担较重,一些学校可能将体育课改成文化课程,体育锻炼就会相对减少,这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很不利。

  王老师(昆八中学体育教师):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考取消体育是好的,起码学生可以更专心于考试科目的准备。不过对于初二、初一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不考体育而放松自己平时身体方面的锻炼,老师、家长、学生肯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做。初中的体育课是注重身体锻炼和体育“三基”的掌握,还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放松心理为目的。

  声音:来自学生家长

  学生体质值得关注

  李春萍(云大附中初三学生家长):我女儿今年15岁,身高1.58米,体重65公斤,按中考体育标准来说属于体测困难户。一想到别人可以下完课抓紧复习功课,自己还要加班锻炼就后怕。据她讲,班上和她一样困难的学生都在专门训练体能,这些同学平时就自卑,想到要体育中考心理压力更重了。现在取消了体育中考,我的女儿可以专心文化学习,对于她的心理来讲也是好的。王涌明(昆三十中学生家长):从初二开始,我儿子放学回家的时间就变得很晚了,因为放学后要练体育中考的项目啊!我觉得取消体育中考好。孩子的身体锻炼,其实还是看家长的重视和引导,不能用考试约束。再说,取消体育中考后,孩子可以不必为体育考试而天天训练单一的考试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锻炼。

  罗先生(昆十中学生家长):自中考体育加试实施以来,体育成了家长、考生关心的热门学科。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常生病,以前因为要体育中考,所以我在他刚上初中就让他加强锻炼了,不说他体育中考能得几分,光是这几年他的身体壮了,也少生病了就是好事。你能取消体育中考,但能取消语文、数学、外语的中考吗?难道体育比这些更辛苦吗?如此之举,只会让我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更加倒退。

  声音:来自学生

  考也好不考也好

  薛峰(昆十中初三学生):中考体育是一件好事,我们从初一就开始按照中考体育科目的要求上体育课,考试对我们来讲已经不是问题,不考相反对我们个人身体素质有影响。同学们都认为,没有考试的压力,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下降了。我们不怕考试,而是担心身体素质下降对学习有影响,“紧箍咒”不在了,可以松劲了,是现在大家的共同想法。

  邵麒羽(昆三中初三学生):不考体育真是亏啊!由于平时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所以对我来说,考体育本身就是送分的好事,现在又说不考了,只能说很遗憾。

  小林(昆一中学生):现在大多数同学还是热爱体育的,不过我觉得不考也好,考的话总有人有心理负担,搞不好还会影响其他方面,也有同学说,有没有体育分,一样考得上。

  声音:来自社会各界

  沈明(体育部门):我认为取消体育中考,学校体育工作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会对体育课痛下杀手,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也得不到保证。青少年体育是国民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如果学生埋头课桌,忽视锻炼,缺乏体育兴趣和健身习惯,身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国民体质的增强。

  钟建军(公务员):我知道的情况是,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体育中考,大搞突击战,在平时缺乏锻炼的状态下,加大训练强度,甚至采用一些超负荷练习,搞得学生疲惫不堪,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徐刚(公司职员)中考体育科目取消以后,对体育课的影响不大,以前体育课中考的色彩很浓,主要围绕中考体育科目进行,现在体育教学更加多样化,大家上课的热情也比较高。中考的“指挥棒”没有了,对体育课的要求反而会提高了。采访后记

  采访期间,我们碰到的众多教育界人士、学生家长和学生,他们对中考取消体育的看法各执一词,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认为要客观评价。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体质和减负问题一直是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教育部门也一直在探索和寻求解决的办法。一位哲人说:“存在即合理”,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着它出现的理由,至于结果如何,当然有待于时间和效果的检验。

  策划/蒲亚昆 杨红翥 撰文 李昀 秦浩 刘自金(春城晚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