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一地鹅毛”的尴尬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4:5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5月10日新华社记者沈楠 梁金雄 第一次去看中国羽毛球队的训练,被满地的白色羽球深深震撼。教练在网的这头左一个右一个前一个后一个地发球,队员在网的那头竭尽所能救起每一个刁钻的来球,不多久,这头的场地上已被白球填满,除了教练的一双脚再也容不下他物。
冠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之后,又多次看到这种一方喂球一方接球的“多球”练习,而感受也由最初单纯的惊叹变得复杂起来。 小小一个羽球看似不起眼,实则不简单。16根羽毛都是上等鹅毛,取自鹅翅羽翼最丰处,一只鹅身上只能取到三四根。“一个球4只鹅啊!要十多块钱一个呢!”队员付海峰也感叹它不菲的身价。不过,再“高贵”的球到了他们手中也一样要“痛下杀手”,一堂训练课一人打坏十来个球是家常便饭。这些“残缺”的球随后就进了多球练习的大筐,与其他四五百个“同伴”一起被重复利用。尽管如此,这笔开销仍然相当可观。 “尽管玩的人很多,但是到一定程度就玩不起了,”中国队教练陆亨文说。虽然作为业余爱好,用人造材料做的球就可以了,但是水平越高,对球也越挑剔。 然而,“一地鹅毛”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事高水平羽球运动高昂的代价。为了把刁钻的来球高质量地送过网,球员们的各个身体部位几乎都在超负荷、非正常运转着,韧带被拉伸到极致,关节被“压榨”到极点。 “羽毛球运动员特别容易受伤。”中国香港队教练何一鸣说,在香港,羽毛球在学生中是数一数二的运动项目,群众基础很是厚实,但是能下决心从事专业运动的人却很少,其实在内地,何尝没有这种尴尬。 现韩国队头号女单全在娟在此前的比赛中严重受伤,今后是否能延续运动生涯都成了未知数;前韩国一号女单金景兰在两年前的世锦赛上左膝严重扭伤,羽球生涯就此终结。而中国队本次比赛的所有战将,哪一个不是带伤上场,“大姐”张宁更是每天花大把时间“伺候”伤脚。 “一地鹅毛”的背后是不菲的价值,是伤病的风险,况且作为一名羽毛球手,没有五六年的磨砺难成大器。 再看到“一地鹅毛”,感慨中多了些许酸楚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