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技术打法应百花齐放 (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0:05 新闻午报
技术打法应百花齐放(图)
  从打法上看,本届世乒赛亮点不多,鲜见新技术。蔡振华说,本届世乒赛惟一值得称道的是欧洲选手在中远台的相持球技术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从前中远台相持球更多的是防守,然而梅兹和波尔将其发展为进攻的武器,对攻的场面比以前增加了。”

  此外,文炫晶的男子化风格也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文炫晶直拍反胶、左推右攻的打法酷似当年的韩国名将梁英子,反手位有一般女选手很少采用的攻球。她在比赛中总是能够积极上手,打法凶悍。中国队教练李晓东认为,以后国家队选材、培养球员,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

  总之,技术全面、百花齐放,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乒乓运动的发展,单一的打法只有不利。

  第48届世乒赛印象

  横拍选手一统天下

  “乒乒乓乓”间,五座世乒赛奖杯各归其主,褪去了赛场的喧闹后,关于乒乓球技术新的发展趋势的总结,又将是摆在中国乒乓球界的一个新课题,这既是为了保持国球的长盛不衰,也是为2008奥运会提供足够的前期理论支持。纵观本届世乒赛6位金榜题名的中国运动员,除了男双的王皓是直板横打选手,男单冠军王励勤、女单冠军张怡宁、其他三个双打冠军孔令辉、王楠和郭跃,无一不是横板打法。所以2005上海世乒赛,乒乓球技术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横板大行其道。

  横板,强势复辟

  2003年世乒赛施拉格意外夺得男单冠军后,近两年来,横板选手的风头完全被直板运动员盖去:王皓、马琳直板横打技术不断纯熟,正反手实力日趋平均,去年雅典奥运会上,男单决赛更是出现了两个直板选手(王皓、柳承敏)会师的局面,一度引得众人惊呼:“乒乓球进入直板时代!”

  但这一论断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在本届世乒赛上被击得粉碎,“技术能力更加全面的王励勤,加上正在崛起的欧洲新一代,横板打法又将成为乒乓球的主旋律。”乒协技术委员会主任段翔的看法,和一年前的“直板时代说”背道而驰。

  “本届世乒赛上取得好成绩的横板选手,都在原来的横板技术上有所创新。以王励勤为例,他就加强了速度、力量和旋转这乒乓三要素的结合,反手更强、控制范围更大、变化更多。而原来所谓的王励勤心理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段主任进一步补充道。他还特意提到了欧洲年轻选手这一次的出色表现:“欧洲五虎和施拉格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欧洲男子乒乓球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新的代表人物将是波尔、梅兹和苏斯。”

  当被问到他们三个小将的技术相比老瓦如何时,段主任不住点头:“在乒乓球的技术上,他们已经超过到了巅峰时期的瓦尔德内尔!‘欧洲小虎’前三板更好,近台能力更强。”他还展望起3年后的奥运会:“欧洲新一代横板运动员的不断成熟,届时将对中国队夺金制造比这次更大的挑战。”

  直板,再遭瓶颈

  直板横打第一人王皓被丹麦小伙子梅兹4比0横扫出八强,赛后神情中充满了不解;曾经短暂坐上中国乒乓一哥宝座的马琳,虽然奋力打到决赛,但也无奈王励勤的“霸王硬上攻”;韩国直板选手全军覆没,独自抗起太极虎大旗的竟然是“横板异类”吴尚垠。直板怎么了?

  面对这样的困惑,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哑然一笑。“直板横打不能改变握拍的天然缺陷,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提高直板的方法只能是不断强化正手攻击。”

  对于王皓雅典奥运前后的截然不同的状态,徐寅生认为十分正常:“刚开始没有人习惯对直板横打,两年多过去了,人家都把他研究透了,而他自己的技术却没有更新的进步,走向低潮是必然。”

  削球,风光不再

  2003年世乒赛上,削球曾经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绚丽风景,中远台多回合的斗智斗勇往往引来观众掌声四起,最终,该届男单八强中,竟然史无前例地出现了3名削球手,其中的韩国人朱世赫还连克中国高手闯进决赛。但是两年之后,削球在上海却风光不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19岁小将范瑛没“削”掉几个对手就黯然出局;男子比赛中,更是不见削球手的踪影。

  “削球正处在一个最困难的时期。”段翔主任摇头叹道。“乒乓球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进攻,要从抢攻到对攻,而削球作为一种纯防守、等待对手犯错误的打法,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了。”

  同样的问题,徐寅生也有着相同的体会:“我们国内比赛时必须要求各队有一名削球手,这只是为了保持我们中国乒乓球的多样性,但是削球的前景,似乎难见光明。”

  观点

  张燮林:一花独放不是春

  纵观历届世界大赛冠军,横板选手占绝对优势,比重非常大。横板打法逐渐形成了“凶狠、搏杀、抢先”六字宗旨。凶狠是指打法;搏杀是指精神上不求“一拍打死”,随时准备多回合对抗;抢先是指争取主动。

  说实话,以前国际乒坛还能称得上是百花齐放,如今却呈现单一化、单调化的趋势。以前比较多见的长胶、削球、直板已经“濒临灭绝”。

  自从刘国梁退役后,直板正胶打法逐渐萎缩,尽管古老的削球打法有了一些“继承人”,例如巴黎世乒赛亚军、韩国选手朱世赫和金景娥、陈卫星、林聚、帕夫洛维奇等,但是,削球、直板正胶等打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已经成为“稀缺品种”。

  从技术角度看,这些打法的技术成熟期长、击球点存在问题、周旋能力也很弱。此外,由于培养这种选手的成本大、周期长,往往刚一起步,就被扼杀了。例如培养一个削球手,要练习削球,还要练习进攻,一个人要练两个人的东西,非常不容易。

  所以说巴黎世乒赛上,朱世赫和陈卫星两个人的表现称得上是“一鸣惊人”:在男子单打八强中占据两个席位,那是前所未有的。他俩接连淘汰了好几个夺标热门人物,如中国选手王皓、中国台北选手庄智渊、2号种子中国选手马琳和希腊选手格林卡等。

  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在“11分制”下,各种打法的选手都有机会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只有单一的进攻型打法。

  遗憾的是,朱世赫由于所在的俱乐部和韩国乒协有些争议,没能入选上海世乒赛的韩国队阵容。

  不过,从理论上讲,直板反胶打法的前景比较广阔,和正胶不同,不存在击球点的问题,还具备了直板的所有优点。但我国目前除了马琳和王皓,没有出现其他的好苗子。

  中国乒乓球界一直提倡要“百花齐放、技术全面”,希望大家在新赛制下继续培养各种技术打法的选手。

  许绍发:正是发展削球好时机

  当今世界乒坛,削球选手数量很少,能牢牢占据世界前列的高水平削球手更是少之又少。有人认为,削球打法过时了。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我觉得现在正处于发展削球技术的好时机。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削球观念,过去削球选手在绝大多数比赛时间里以削为主,稳固防守。现在的削球技术实际上已经在革新了,仔细观察当今一些削球选手,尤其是男子削球选手,他们改变了以往纯削球的打法,边削边攻,攻防结合得非常紧凑,一场比赛中的进攻率甚至能达到50%。这是削球技术的一个大改变。

  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练削球?因为这种打法是最难练的,需要的时间也长,效果又难以立即显现,削球难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它的发展。如今,一些队伍里固定地把削球手只作为陪练,我认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提起削球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丁松,正是他的出现最早改变了世人对削球的传统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丁松革命性地推动了削球技术的发展。

  上届世乒赛又出了一个韩国选手朱世赫,再次引起世界乒坛震惊。但乒坛十年也就出了这两个顶尖高手,又映衬出削球手培养之难。

  为什么发展削球现在是好时机?现在世界乒坛力量型打法越来越盛行,尤其是一些欧洲选手在这方面有天生的力量优势,削球的特点恰好是可以钳制凶狠进攻的。

  所以,我希望中国能多培养出高水平的削球手,当然这非常难,比培养一个王励勤都难,但难做的事情更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文/本报记者关尹本报实习生程绩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另类AJ II


hTm Court Force


New Balance 576


Converse One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报名北京网友足球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