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华网:世乒赛折射中国巨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04日23:26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刘丹 肖春飞 张寒

  44年,弹指一挥间,世乒赛三次来到中国。

  很少有一个体育项目能像乒乓球这样,折射国家的变化,浓缩中国人的情感!

  时间是历史的标杆,当记忆穿越1961年的北京、1995年的天津,定格在2005年的上海,世乒赛这面“镜子”中显现出中华民族令人难以置信的变迁。

  从不会笑到笑得灿烂

  “那时比赛我们都不怎么会笑,观众也一样。”邱钟惠回忆。她在44前的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上成为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

  北京世乒赛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的世界大赛。当时,中国遭西方封锁,与前苏联交恶,又正处三年困难时期。

  运动员、教练员开幕式着装,现在不会成为问题的事,当时却引起争论,多数人提议穿军装,但最后还是实行周总理提出的方案:着中山装。前世界冠军林慧卿回忆,当时赛场内外,观众衣服非灰即蓝,补丁叠补丁,很多因饥饿而有些浮肿的脸上表情严肃。敞怀大笑,难得一见。

  中国集中了很多力量,保证外国运动员的“吃”。林慧卿说,当时在家一般只能吃糠,到北京参赛才能吃到面条和罐头肉,“那是全国人民省给我们的”。

  就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乒乓球成为“国球”。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一举获得三项冠军,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振奋。中国人开始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笑。

  与上海世乒赛同期举办的乒乓球文化博物展上,有若干张44年前中国选手领奖的照片,黑白,泛黄,甚至模糊,但冠军的笑容却烙在民族的记忆中,让人感动。

  昔日英俊少年,现已是白发老者。在赛场看台上,老冠军与观众一样露出发自内心的笑。连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也注意到“观众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蚂蚁”——外国人眼中曾经的中国形象已不复存在。中国人早已不再灰头土脸、无精打采、衣着单调,随处可见灿烂的笑脸。

  走自己的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确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万亿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

  恰恰在这一年的世乒赛上,“金牌奇迹”呼应了经济奇迹。

  40届世乒赛男团、男单等项目失利之后,经过几年摸索,国球找到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打“翻身仗”之路,天津世乒赛上就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第二次囊括7金。

  “国球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原因是把握竞技制胜规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王鼎华说。44年前,王鼎华作为记者采访了北京世乒赛,后来致力于国球研究。

  他说,国球之道,就是中国乒乓球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之路,“后人总是继承发扬而不是否定前人的东西。足球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因为老跟在别人后面,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 数十年来,社会转型、商业化冲击、价值观多元化……但是,国球的爱国主义和拼搏、创新这条主线,一直是世界冠军的“生产线”。

  自卑-自强-自信

  邱钟惠回忆:“1961年夺冠当晚,躺在床上回想白天的激烈决赛,吓出一身冷汗,床单都汗湿了。”林慧卿还记得:“那个年代,我们在赛场一旦遭遇欧洲和日本选手,就会条件反射般心慌。即使局势占优,也都归结于运气好。由于底气不足,经常难守胜局,让日本、欧洲选手翻盘的比赛举不胜举。”

  10年前在天津,蔡振华说:“一定要争取拿回男团冠军。”

  10年后在上海,蔡振华说:“作为教练,我希望中国队取得好成绩;作为乒羽中心主任,我不希望我们拿下全部金牌,因为这对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利。”这番话表明,“金牌至上”正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渐渐淡薄,即使是曾经被赋予政治重负的“国球”。

  这何曾不是一条真实而明晰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从自卑到自强再到自信。

  上世纪初,乒乓球落户中国,那时的中国人背负着“东亚病夫”的屈辱。谁能想到,小小乒乓球会成为国球,见证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由衰到强、走向繁荣的历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世乒赛新闻

 

评论】【乒羽世界】【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另类AJ II


hTm Court Force


New Balance 576


Converse One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报名北京网友足球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