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生
一个直径只有4厘米,用坚韧、易燃但没有爆炸性的合成塑料做成的小小乒乓球,玩了我们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自从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之后,打乒乓成了中国人的疯狂,乒乓球也成了中国的“国球”,即使它起源不在中国,即使它原本只是西方人网球的一种室内形式,我们照样以它自豪,毕竟,我们国家出了那么多响亮的乒乓球
世界冠军。
小小银球,简直是神球、魔球。它不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还可以扭转身边的乾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只要站在乒乓桌前,就能成为朋友;权力无边的人,站在乒乓桌前,和你一样平等。简朴的银球,属于我们那个年代,朴实无华,充满友爱。
记得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的少先队小队评上了先进集体。可是就在这时,小队两个女生小雅和宁宁,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说话了。小队长和大家使出浑身解数,一次次劝说,一次次撮合,制造一次次“狭路相逢”的机会,就是不见效。她们俩像是憋足了气,谁也不理谁。这事让班主任知道了,她说,你们不懂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如去搞一次小队活动。
于是大家决定打乒乓。活动地点设在小雅家弄堂里。乒乓桌由她家的一块床板和4只方凳搭成;乒乓网由一根晾衣服的丫叉架和两块砖头组成;乒乓板是木板做的那种,上面没有胶粒,更没有海绵。小队长拿出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两只乒乓球。开始,我们谁也不会打,也不懂规则。大家叽叽喳喳,一半时间都在奔跑着捡球。没过多久,有两个同学渐入佳境,和我们拉开了距离。他们轮流执政,把我们一个个赶下台去。一旦占山为王,他们得意洋洋,连连猛抽,不一会儿,乒乓球发出“壳壳”的声音,捡起一看,瘪了。于是换一只再打。没打多久,被他们再连连猛抽,球又坏了。掏出各自的零花钱去买,一下午买了五六只,等到最后一只球被打坏,口袋里谁也没钱了,大家只好大眼瞪小眼,望着一堆瘪了的乒乓球发愣。
这时,一直沉默的宁宁突然说话了,说她有办法让坏掉的乒乓球变好,她见他哥哥做过的。大伙儿为之一振,让她快快做。宁宁说需要一只杯子,一壶开水。于是10几个同学一起挤到小雅家里,等待奇迹出现。小雅拿来热水瓶,宁宁把瘪掉的乒乓球放入杯子,用开水浇在杯中的乒乓球上。顿时,瘪下去的乒乓球一只只鼓了起来,除了一只裂口的球,其余的球都被救“活”了。
我们一涌而出,重新开战。虽然救活的球并不好打,常常出乎意料地飞出去,我们还是乐不可支。直到天黑下来,乒乓球渐渐看不清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停战。搬床板,撤砖头。忙乱中我们突然发现,小雅和宁宁正抢着往屋子里搬凳子呢!不刻意做的事,轻轻松松之间做成了。
10年之后,当我们用乒乓外交扣开中美友谊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的同学小雅和宁宁,想起我们那次欢快的小队活动。借助一只小小的银球,小雅与宁宁和好了;借助小小的银球,中国和美国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
化干戈为玉帛,只用一只小球;化干戈为玉帛,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