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眼中的上海世乒赛
德国记者哈特玛特·梅茨:上海观众太可爱了
上周五抵达上海后,德国记者哈特玛特·梅茨立刻感受到一股浓烈的“乒乓热”。上海的观众给梅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太可爱了,不知疲倦地为场上队员加油助威。
”望着看台上兴高采烈的观众,他自己也仿佛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最令梅茨感动的,是中国观众不仅为本土选手加油助威,“体育是不分国界的,他们为每一位选手鼓掌,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与交融。”
奥地利记者托马斯·布拉斯科:组织工作有条不紊
奥地利通讯社记者托马斯·布拉斯科用“极为精彩”来形容本届世乒赛。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世乒赛的开幕式。“歌舞表演和乒乓球很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演出规模宏大,非常震撼。”前天,他还去MotoGP现场进行报道。接连两项国际大赛令他对上海刮目相看:“上海对这些赛事的组织工作非常有条不紊,充分说明其国际影响力。”
西班牙记者莱蒙·阿尔泰卡:这里的文化素养很高
听说记者来自上海,西班牙记者莱蒙·阿尔泰卡一句标准的“侬好”,说得记者吃了一惊。
本次世乒赛是他和女同事安海莉卡·加戈第一次采访国际大赛。在出发之前,阿尔泰卡特地去书店买了本《中文入门》,根据用西班牙语标注的发音,学会了简单的中文会话。“我们原先以为,只有学会中文,才能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
没想到到了上海,他们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从志愿者到宾馆服务员,个个会说英语,我们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加戈由衷地表示:“上海人的文化素养很高。”
荷兰布恩·彼得:受到的重视和尊重是前所未有的
1995年天津世乒赛时,布恩·彼得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他的身份是
荷兰一家乒乓球专业杂志的特约记者。如今,布恩的手里多了一个小型摄像机,但身份已不是记者,而是荷兰队教练,摄像机的用途为赛后总结。
说起本次中国之行的最大感受,布恩说:“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在这里,我们所受到的重视和尊重是前所未有的。”
趁着开幕式的短暂空隙,布恩抽空在上海“兜了一圈”,“逛着逛着,我经常会忘记自己身在何方。因为处处散发现代气息的上海实在太美了,它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一个大城市媲美。上海人民也非常友好,我特别喜欢这个城市。”
日本记者佐:一笔一画地写下两个字:“友谊”
见到佐先生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采访一名日本小球员,神情专注的佐来自富士电视台,这是他第二次采访世乒赛。他一边腼腆地表示自己英语较差,一边拿出纸笔一笔一画地写下两个字:“友谊”。佐先生说,这是他此次上海之行的最大期望,也是最大收获。
本报记者晏秋秋实习生姚盈知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