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日电(杨金志、朱峰)张群和程萍是上海的一对教师夫妇。对他们来说,五一期间最开心的事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世乒赛。他们的儿子、正在读高二的张晨也难得被允许多看些电视。不过,他习惯在凌晨2点多钟爬起来看欧洲足球冠军联赛,或者是在早晨5点多钟观看NBA的季后赛。这一家人相安无事,各取所需。
乒乓球在中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许多人喜欢观看比赛,平时也经常打球。不过
,尽管这个小球被称为“国球”,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它抱有浓厚兴趣。就像张晨那样,他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选择余地十分广阔。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届世乒赛再也无法复制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的全民热情,但是它无疑是真正球迷的一场盛会。
今年29岁的郑翌从小喜欢看乒乓球比赛,这几天当然不会放过。不过,他和父母的“看球观”大不相同:他的父母希望中国队“十拿九稳”、为国争光,他则希望对抗精彩激烈、悬念丛生。事实上,郑翌一度对乒乓球没了兴趣,因为中国队实在太强大了。“当中国选手连续丢掉世乒赛和奥运会的男单冠军后,我的兴趣又上来了,”他说。从某种角度看,郑翌是更加专业的球迷。
经历过中国主办的三届世乒赛的国人,他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下发生变化。家住上海浦东的市民史文文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时,当时10岁的她每天贴着收音机听广播,中国选手每赢一场都要兴奋许久。学校里组织了很多乒乓球比赛,在弄堂里,用床板、桌子支起的乒乓球台前总是挤满了人。现在,史文文对乒乓球的喜爱依旧,但这并不妨碍她在五一期间出去旅游。“我和爱人准备去浙江长兴住两天,那里水质不错,农家乐也很有意思。”对她来说,世乒赛不再是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大餐”,而是让生活更加丰富的“调味剂”。
把世乒赛放在五一长假期间举行,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各地球迷。精明的上海人“算“得很准。球迷张锦福来自大连,这位东北汉子告诉记者,他是和一群大连球迷一起坐飞机来的,千里迢迢就为了看世乒赛。“我最大的心愿是跟那些明星们合张影,”他说。在世乒赛现场,你能听到中国各地的口音。对这些铁杆球迷来说,一起看世乒赛就是他们的“嘉年华”。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冲着世乒赛来上海的。在外滩和南京路一带,游人如织、比肩继踵。许多人的旅行计划中包括了在浦东的观光、在淮海路的购物和在新天地的“泡吧”。“我会和我的老同学搞一次聚会,”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王庆照说。在他们看来,上海的“诱人”之处绝不止于世乒赛。
在中国,能够长久地牵动国人心弦的体育运动,只有乒乓球和女排。2003年,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获得世界冠军;2004年,中国女排经历苦战夺得奥运会冠军。人们为他们拍手叫好,但是再也没有万人空巷、今夜无眠的情景。
“体育卸掉了附加在它身上的非体育因素,”青年律师吴浩仑说,“现代的中国人让它更贴近本质,那就是健康、快乐、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