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编织四十五载乒乓梦——巨鹿路第一小学的国球情结(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02日09:33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李嵘沈雷

  距离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不过一街之隔,南昌路静静地躲藏在上海闹市中心的背后。早是一片春色的梧桐树荫下,366号的门牌并不起眼:巨鹿路第一小学。

  第48届世乒赛正在数公里外的上海体育馆打得如火如荼,今天上午,60余位乒乓球前世界冠军将来到这里——自1959年开展乒乓球基层训练和启蒙教育来,从巨一小学走出了陆元盛、何智丽、黄锡萍、唐薇依、冯、仇晨燕、井浚泓等10余位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为各专业队输送人才上百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乒乓摇篮”。

  风雨四十五载,巨一小学与小小银球一同编织着梦想与激情。

  “五块板”上闹革命

  今天的巨鹿路一小,其实离巨鹿路有些距离。

  这所创办于1913年的小学当年校址巨鹿路55号的所在地,现在已成了延中绿地的一部分。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勇夺男单冠军,新中国第一次享受到世界冠军的荣耀。在举国上下掀起的乒乓球热潮中,在所有学生体育活动仅仅局限在百余平方米小天井里的旧址上,巨鹿路一小开始了与乒乓的缘分。

  “那时候学校没什么空地可以让孩子们打乒乓,好不容易搁上两张还算正儿八经的乒乓桌,这哪里够学生们用呀?我们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在五块板上闹革命。”老校长郭锡惠回忆道。八旬老人所说的“五块板”,指的是菜板、门板、铺板、地板和洗衣板。当年巨一小学紧邻巨鹿路菜场,求地若渴的师生们居然想出利用菜场闲地资源的“怪主意”:一待八九点钟各摊位收摊,学生们就“全面占领”菜场,用“五块板”搭起一个个简易乒乓球桌……简陋的条件哪里挡得住人们的热情?

  今天,巨一小学已拥有了现代化的专业乒乓球馆,学校乒乓队也进一步壮大,全校328个学生中有68人参加球队,每个年级都有一个乒乓提高班;学校共有7名乒乓教练,其中4人来自区少体校。

  “两条腿”走路焕活力

  40多年来,巨一小学先后换了6任校长,兴许每位校长的治学思路不尽相同,将乒乓球启蒙教育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却从未变过。

  上个世纪末,正值上海进行大规模城区改造之际,卢湾区的人口大量外迁,人口出生率又低,而地处卢湾区、徐汇区结合部的巨一小学附近还有数所名牌小学,“乒乓摇篮”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有一年甚至只招到3个孩子。当时,有人提出将巨鹿路一小与其他学校合并,是不是校名也可以改一下,反正已经“名不副实”了嘛;甚至还有提议用这块地为周围居民建菜场的打算,巨鹿路一小一度岌岌可危。好在在卢湾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乒乓摇篮”得以保留了下来。

  但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还需要巨一小学自己的努力。学校先是合并了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私立小学,并逐渐将“双语教学”发展为巨一小学的新特色。校长楼海凤也绝没有削弱40多年来形成的乒乓传统,反而大力强化,2000年由卢湾区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办的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学校在这里挂牌成立,拿兼任乒校校长的巨一小学副校长陆华的话说:“我们终于名正言顺地走上了正轨。”

  两条腿走路的巨一小学,重新焕发活力。如今许多外区家长都慕名而来,“生源?早就不是问题,反倒该愁人多怎么办了。”

  老伯乐不愁接班人

  说起巨一小学,柯元是不得不提的名字。

  1960年,就读于上海市第四师范学校的柯元作为实习体育老师来到巨一小学,就被这里的乒乓球气氛深深感染。4年后他正式来到这里,从事乒乓球启蒙教学,这一干,就是1万多个日日夜夜。40载春秋洗礼,原本自己还要抽空学习乒乓球技术的柯元也练就出一身真本领,“柯老师啊,只要他眼睛瞄一下,就知道这个孩子以后打乒乓球有没有戏,”一位后辈如是说。

  世界冠军陆元盛,就是被柯老师一眼相中的“千里马”。当年还在念三年级的陆元盛与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比赛乒乓,对方欺他人小个矮,放个近网短球。没想到,小个子的陆元盛一下子蹿上乒乓桌,挥起拍子把球扣死。柯元认准了这个机敏果敢的孩子,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陆元盛那时候长得瘦小,但很活络,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放光。我说喜欢打乒乓球的举手,他把手举得老高老高的。”陆元盛毕业后,恰逢十年动乱,他无处练球。柯元把陆元盛又招回母校,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加紧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19岁的陆元盛击败世界冠军本格森,成为中国男队夺得第33届世乒赛团体冠军的主力功臣。谈起带领自己走上乒乓之路的柯元,陆元盛深情地说道:“柯老师对乒乓球的热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为培养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柯老师真是很不容易,平时要上体育课,还要带乒乓队,几十年来每天起早摸黑……”

  “起早摸黑”,只是一个缩写。当年柯元恋爱时,永远只看每天晚上8点放映的第4场电影,因为只有这时他才能离开乒乓球桌和他的孩子们,柯元看电影一般看不到结局,影片过半时,疲劳的他总会忍不住沉沉睡去。对孩子们处处关怀的柯元,自己却是一位不那么称职的父亲,儿子降世时,柯元却还在带队训练,直到3天后,校领导陪着他一同去医院,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你和领导一样忙,”爱人的这句话,让柯元至今很感慨。

  63岁的柯元说,“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也许在某些价值取向上,人们和过去不同了,但我觉得,让孩子们爱上国球,让国球在孩子中间普及,这个事业没有时代性。”

  上世纪60年代,巨鹿路一小菜场乒乓赛一景。

  本报资料照片
编织四十五载乒乓梦——巨鹿路第一小学的国球情结(图)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