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晏秋秋
历史的文章
对5000年的中华文明而言,要在一只小小的乒乓球上“做足文章”,不能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乒乓球一旦与魔术、杂技、武术等联系起来,立刻就充满了“东方色彩”。
历史,是一面镜子。你绝对不应当忽略,当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开幕式的某些方面时,有许多“中国元素”,静悄悄地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复活。
中国乒乓球的历史,实在太“厚”,随便拿出些许,便足以吸引眼球。看看昨天的开幕式,那些亮相的中国世界冠军,哪一个不曾叱咤风云?别忘了,在看台D区,还坐着几十名中国前世界冠军……
“冠军之路”的构思,足够精妙。更精妙的是罗齐亚努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她的身后,有那么多中国球星压阵。这份自豪之下的谦虚,是“上海特点”向全世界的辐射。
交融的上海
日出江花红胜火。这是《球儿传友谊》舞蹈的意境。时隔10年,世乒赛又到中国。除了璀璨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又将给全世界,奉献一些什么?
灯、影、光、美……这些视觉上的刺激,只是“附属品”。腾飞在上海的,不仅仅是乒乓球,还有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大约在这段舞蹈的5分钟前,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在开幕式上说,中国人对乒乓球的热爱,从来不曾改变。
同样不曾改变的,是海内外的交融和互动。随后,卡通歌舞《乒乓乐》,同样体现着这样的交融——和音乐、舞蹈一样,卡通也是共通的文化。
当然,完全的“拿来”,也是有的。比如歌剧,比如礼花。现场大屏幕的某些片花,也与雅典奥运会略显雷同。但这些,都没有关系。毕竟,一个国际化的开幕式,无法完全用“民族”来表达“世界”。
心情的盛宴
曹燕华、江嘉良、王涛、张德英,四个冠军同唱的,不是“今夜无眠”,而是“金夜无眠”。
上海世乒赛开幕式,是一场“心情的盛宴”。梦圆春天,梦圆上海,昨天的开幕式事实上将7天的世乒赛,置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基座之上。整个开幕式,以“传递”开始,以“荣光”铺垫,以“缤纷”转折,以“梦圆”收尾。起承转合,精致得犹如一首诗词。
必须承认,上海世乒赛“搞大了”。两年前的巴黎世乒赛,将球桌往边上一摆,一个歌星载歌载舞几十分钟,开幕式也就过去了。两相比较,就像“满汉全席”VS“三明治快餐”,孰优孰劣,也只能自己体味。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上海世乒赛与过去的47届比赛,肯定有所不同。至少那股浓浓的文化味,就给人一种“书卷之美”。
浓情化不开。
将整整48届世乒赛的厚度,将中华民族强健精神的力度,将“海纳百川”的深度,凝结在45分钟之内。昨天晚上,上海世乒赛开幕式,只是开始,远远谈不上结束。
舞台上出现了一条象征着世乒赛发展历程的冠军之路
记者雍和摄
中国乒乓球队2005.5.1
祝新民晚报《世乒盛会》创刊!
我希望上海人民能分享这个乒坛节日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2005年4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