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孙海平:创新之路没有终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22:33 中国体育报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翔说,没有我师父孙海平,就没有我刘翔的今天。早在1995年,刘翔还不是孙海平的弟子,可是从那时起,孙海平就已经为日后刘翔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因为对孙海平来说,这一年是他执教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95年,孙海平带领弟子陈雁浩参加了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田径世锦赛。在此之前,孙海平就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像陈雁浩这样的亚洲优秀跨栏选手,在国际赛
场上难以与欧美强手抗衡。在这次比赛中,弟子陈雁浩没能给孙海平带来什么惊喜,不过孙海平的哥德堡之行却收获颇丰,他用微型摄像机记录下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场景。回国以后,孙海平将他的研究结论整理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96年第一期的《田径指南》上。在这篇论文里,孙海平的一种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仍然值得众多田径界的教练员借鉴:不是亚洲人不行,而是我们的训练不科学。

  从此,共产党员孙海平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树勇说,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孙海平带领队员出国比赛的机会比较多,“每场比赛他都认真地作记录,一些著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和比赛过程,他都用摄像机录下来。”冯树勇说,“其实其他教练员并不是没有摄像机,关键是怎么用。孙海平对每次比赛的录像都仔细研究,另外他还把其中的一些资料交给我们的科研人员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在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刘翔的训练方法。”

  不可否认,刘翔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运动员,然而天赋只不过是成功的一个起点。一名教练员的追求有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的队员在世界赛场上能够走多远,在这方面,刘翔比较幸运。长期以来,在中国田径界形成了一个“全运会怪圈”,“每逢全运会年,成绩迅速上升,全运会后,成绩急剧下滑”,冯树勇说,“这个‘怪圈’大大影响了很多颇有潜力的运动员的发展。”

  2001年11月,刘翔以13秒36的成绩获得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冠军,如果教练员、运动员的目标就是全运会的冠军,那么他们前进的步伐也会像别人那样到此为止。而孙海平在训练观念上的“求变”尝试却不会到此中止。2002年2月田管中心负责人罗超毅到广东、上海等地考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釜山亚运会近在眼前,可是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进入了全运会后的大调整时期,冬训没有正常进行,而在上海,孙海平却让弟子刘翔保持了非常好的训练状态。就是在这一年里,刘翔进步神速,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了亚洲和世界青年纪录。

  孙海平说:“许多运动员在稍重大一点的比赛结束后都有一个较长的调整期,而刘翔在任何比赛后都立即投入训练,比如九运会后大家都在休息,他已经开始训练并在春节前后到欧洲参加了一系列室内比赛,一个月就比了五场。”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训练观念和训练手段,帮助刘翔从世锦赛到奥运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雅典奥运会结束以后,孙海平在田径场上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一群女弟子投到了孙海平的门下。在师从孙海平两个月后,老将冯云给恩师留下了这样的“评语”:“遇到这么好的教练,如果还不出成绩,那只能怪我们自己!”

  葛会忠(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Footscapes


LB III SAMPLE


Dunk Hi UNKLE


LB II新配色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