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门源4月7日电(记者钱荣、侯德强)青海门源“4·2”雪崩事故搜寻临时指挥部在调查后认为,气候和人为活动影响是导致这次雪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4月2日下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的雪崩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两人失踪。事故发生后,门源县政府和青海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紧急搜救,并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察。青海省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邓海平介绍说,国家地震灾害紧
急救援队一行9人6日在雪崩事故区利用两条搜捕犬、两台探测仪探测失踪人员的具体位置,未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在一些可能的崩塌区进行试探性铲雪挖掘,也没有发现失踪人员。
邓海平说,六名爱好户外自助旅行者攀登的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与门源县交界的大坂山的一座山峰,海拔3708米。通过登山队员的勘察和幸存者的描述,他们认为,这次雪崩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气候和人为活动影响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邓海平说,根据门源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门源地区三月份一直持续阴雪天气,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高,近期又进行过多次人工降雪,山上积雪很厚。相比自然降雪来讲,人工降雪干燥、松散,并且不容易粘结,因此人工降雪与自然降雪之间就形成了“两张皮”,表层有很多浮雪。同时,随着春天的到来,地气发热,温度升高,雪层与地面之间的粘结也发生了松动,受到外力影响就容易滑落。
根据事故幸存者吕世民的描述,4月2日上午,他们一行六人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出发,登上这座山峰并停留游玩一个多小时,最后从山顶依次下滑时突然发生雪崩。
邓海平说,这几名户外自助旅行者对地形不熟悉,缺乏经验,选择了一条看似最容易下山但却十分危险的道路。由于在山顶上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原本就不结实的雪层更加松动,而此时他们又选择滑行,周围的浮雪和松动的雪层正是借助这种外力,最后形成巨大的雪浪,将在前面滑行的3人卷入了山谷。
据介绍,这次雪崩塌陷区的面积达500平方米,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强,在山谷中形成了一条长约2公里,积雪厚度4-6米,平均宽度达6米的雪带,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