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自由随意的充氧运动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0:41 中国体育报

  地分东西,拳分南北,若论最近几十年发展最快,求变求新最积极者,意拳(大成拳)当为其一。作为一项健身运动,习练者称它为———

  武术或曰功夫,之于中国,既是嵩山之寺,武当绝顶,也是塞外江南,关山明月,更是汉魂唐魄,家国厚土。拳脚张扬间,民族神韵一脉相承,萦回绽放。

  一般而论,地分东西,拳分南北,北人多豪迈雄健,故北拳大开大阖,舒展刚猛,而南人多细腻敏捷,故南拳技巧多变,快速紧凑。不过中国武术实在博大精深,拳术更是门派繁多,很难一语概括,只是若论最近几十年发展最快,求变求新最积极者,意拳(大成拳)当为其一。

  求变求新 内外双修

  大成拳意义为“集天下武学之大成”,为王芗斋先生所创,后正名为意拳。笔者结识王先生的弟子于永年老师,于老师86岁高龄,但鹤发童颜,气色红润,精神饱满,颇为健谈,现居北京。

  与印象中的研武者不同,于老师年轻时曾留日学医,毕业于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回国后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口腔科任主任医师,为人斯文谦和,颇有长者风范。

  据于老师介绍,意拳(大成拳)脱胎于中国四大名拳之形意拳,传说形意拳为南宋名将岳飞所创,讲求内外双修。“形”以模仿龙、虎、蛇、猴、马、鸡等十二种动物形态为基本拳形,而“意”则以站桩为主要修炼形式。不过,形意拳有重形轻意的倾向,于是王芗斋先生提出了“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的练功要领。以“大成拳”在上海、北京等地传授武术。并于1947年在太庙成立“中国拳学研究会”。

  桩功独特 马步扎实

  于老师每每谈及先师,神情莫不肃然,在于老家中挂着很多练功照,其中之一就是王芗斋先生著名的独立站桩功照,于老在辅导学生时总是以这张照片为楷模,强调站桩中人物非但不要松懈静止,而是要显示勃勃生气和无可按捺的精气神韵。

  众所周知,站桩是意拳的主要研习方式,而于老师对于意拳的发展和推动则主要集中在对于站桩的发展上。

  武术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在采访于先生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坚定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是武术的最大魅力,在修习意拳的人群中,包括王芗斋和于永年老师,很多人在修习之初,大都是体质差于常人,甚至是体弱多病者,但他们始终坚信自己可以成为出色的武者,六十多年来在没有任何督促的情况下努力不辍,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身心的完美和体能的极限,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才达到最终的成就。

  于老师说,站桩训练是所有武术训练中最简单乏味的,但也是基础中的基础,重中之重,人们常说的“马步扎实”就是站桩训练的结果。“桩功”以独特的方式养练内息,增强力量,形成和巩固动力定型的锻炼方法。“桩”字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在不动中锻炼内部气息的调动,锻炼劲力的增长,即所谓的静中求动;另一方面则是说通过桩功的锻炼,气息调动了,劲力增长了,下盘能像桩那样稳固不动。

  看似简单的站桩却有着很深的学问,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站桩“运动”的理念。

  首先,站桩的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角度、意念和时间。“角度”是站桩过程中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这个角度越小,对于武术研习者来说,难度越大,锻炼的强度也就越大,角度是站桩中的“形”,以锻炼运动肌为主;而“意”则是主动自由地锻炼休息肌的运动,简单地说,就是锻炼神经对于腿部肌肉的控制,表现为一种不断进行的紧松运动,腿部肌肉绷紧,之后放松,之后再绷紧,再放松,坚持不懈,事半功倍;“时间”很好理解就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三个因素中,于老师着重强调了“意念”,由于曾经留洋学医,他往往用现代医学观点解释很多传统武术中的抽象概念,于老师认为“意念”是大脑皮层的反射现象,在一定运动中有部分肌肉没有得到运用,而通过锻炼大脑皮层的反射,刺激这部分肌肉在运动中同时做功,这样就能达到“调动最多的肌肉发挥最大限度力量”的实际效果,更多的肌肉参加工作,力量自然倍增。于老师称其为“第二随意运动”。

  自由随意 充氧运动

  “第二随意运动”和以往的运动形式相比,可以更加自由,更加随意,除了武术训练外,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站立坐卧,都可以进行。在站桩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测试脉搏和局部体温可以发现,运用意识促进休息肌的锻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人的脉搏,和很多有氧运动或无氧运动相比,在不需要大幅运动的前提下也能起到相当的运动效果。1957年于老师曾在志愿军疗养院通过试验发现,在站桩的过程中,人的红血球增加了59万,血红素增加了2.3克,由于血红素的增加,血液循环的加快,血液携氧能力也大大加强,同时由于站桩过程中双手自然端起,因此减轻了对肺部的自然压迫,所以站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修习者提高摄氧能力,因此于老师也叫站桩为“充氧运动”。

  于老师很早就通过站桩方法提高病人的身体素质,达到让病人自我锻炼的目的,1953年于老师就在铁路总医院应用站桩疗法辅助病人们治疗慢性病,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慕名登门求教,于老师也热情接待,亲自教导。在采访其间,曾经见到于老师两位徒弟,于先生和王先生,他们在师从于老师之前,身体都非常虚弱,王先生甚至胃疼得只能用桌角顶住才能止痛,但是在拜于老师习武之后,再加上正常医治,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没几年已能与人搏击,在被外国武术杂志采访时,他们的表现令人惊讶。

  静中求动 静中求物

  于老师被很多海内外意拳学生所尊重,除了他对意拳的继承发展外,他在哲学上对于意拳的拓展也是非常成功。

  在赠香港意拳学会成立一周年的贺词中,于老师借管子“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和老子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论述解释大成拳的拳理,其精妙之处令人击节。

  于老师认为《管子》和《老子》中涉及哲学部分很多,而从中可以引申出事物原理,这些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武学也符合意拳“静中求动,静中求物”的思想。于老师发展了王芗斋先生的观点,认为大成拳习武是“求物”的过程,物是一种在研习武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或简单地说是一种蓬勃、昂扬的精气神韵。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在于永年老师卧室里的书架上摆着很多书籍和杂志,言谈中随手拿下几本,竟然全是各国的武术体育类杂志采访于老师的内容,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和日本为最多,很多杂志都以于老师神采奕奕的站桩造型为封面,于老笑言“拍得还行!”。

  于老师的海外学生众多,在他84岁生日时曾有数个欧洲国家的几十位意拳代表前来庆祝,其中有丹麦著名的登山队员,也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于老师指着照片上那位丹麦登山队员说,他曾在一次雪崩被困中坚持以站桩方式集中精神,保持体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到救援人员赶到,幸存下来。

  于老师海外弟子中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意拳三代弟子林锦全先生,林先生在海外发展多年,已在英、法、意等国开设了多家武馆,弟子众多,出版了多部意拳书籍,在海外武术界颇有盛名。

  在众多图书中,有一册日语书引起了注意,赠送者是日本近代“武圣”泽井健一。于老师说,抗战期间,泽井曾是先师王芗斋的手下败将,后苦苦请求才学得一点意拳,不过直到今日,于老师仍笑指泽井赠书上的站桩图片说“看看他们练了几十年动作还是不对,可见当年老师是不以国术传外敌呀!”

  某日闲谈中,于老师曾说,中国武术有很多东西堪称瑰宝,但现在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反倒是在国外有极多的追随者。很多研习武学多年之人都可抛开门户之分希望把自己所学传播给更多国人,这些国术中所包含的财富利国利民,用意拳先师王芗斋《自志》中所说:“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

  杨海婴 杨天婴/文 照片提供(来源:中国体育报)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