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到球场的儒将传奇 “胡老师”胡建平足球人生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04:23 新京报 | ||
从德国回来之后,胡建平一直在忙着队伍解散之后的杂务,繁杂的事情让胡建平连着几天都没时间回家,晚上还要去医院陪伴住院的母亲。胡建平对足球这份职业有着一种执著和“痴迷”的热爱,从小时候每天把三分钱的冰棍钱攒下来买一个六七块钱的足球,到后来在坎坷的经历中仍然和足球不舍不离,胡建平的执著也造就了国内足球圈内少见的一段“儒将传奇”。 凭着执著,胡建平完成了从工厂到球场的角色转换。现在他正朝着自己新的目标执著前行。 胡建平1964年生人,1983年考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89年进入北京部队队,1990年入北京队,1999年退役在国安俱乐部一队任助理教练,现借调为08之星俱乐部教练组成员。 高考落榜到啤酒厂翻麦芽 胡建平的足球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了荆棘。1981年时,出身于宣武体校的胡建平没有被专业队挑上,只能选择上学,但是第一次高考却名落孙山。 当时摆在胡建平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选择当时比较流行的“接班”;此外,就是要另谋生路,再考大学。 迫于待业的压力,胡建平先后当过普通工人、在车间做过技术人员、去啤酒厂翻过麦芽,“当时的高考比现在残酷多了,我们那种专业一共有83个人报名,大概录取的比率也就是1/20,后来自己也产生过一次动摇,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再考上。当时因为非常喜欢运动,曾经去报名学跳伞,三个月下来技术基本过关,身体复检的时候被查出心动过缓的心脏问题,最后给刷了下来。”胡建平最终在第二次高考中被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录取,“现在来看,第一次高考没考上可能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让我的人生显得更为丰满。” 背着处分离校出走 1987年胡建平毕业之后,已经是党员的他被学校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留校任教。现在胡建平回想起来,如果自己当时中规中矩地把老师的工作干下去,自己的人生可能将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抒写。 “那时候我已经在学校上了一年的班,从事足球专业的教学工作,但是我想自己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这么干下去也就失去了向更高层面探索的机遇,况且当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和我在一个水平层面,这样工作下去很难有什么新意。所以,自己还是希望能在比较欠缺的竞技体育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和发展。”胡建平说,“毛主席曾经说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才能继续提高和进步,现在已经没什么人提了,但是有了教学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体会至今都很深刻。”胡建平回忆说,“我的想法就是能出去踢几年球,丰富一些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再回到学校继续教学探索。事实上,上大二的时候八一青年队就曾经要我过去,但因为当时还是想把书读完,就放弃了那次进八一队的机会。后来和北京部队队打教学比赛,王力仁指导又向我发出了邀请,满以为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但是没想到学校坚决不同意放人。”最终的结果是胡建平顶着留校察看的处分递交了辞职报告,到天津赛区和八一队会合,但是仅仅打了一场比赛,就接到了国家体委建议“不要作为队员上场比赛”的指令,“那份文件的解释就是说我的关系不清,后来我只好被停赛了一年。 因为要是顶着硬上场踢的话,很有可能会闹出官司来,那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胡建平有些自嘲地说,不知道自己的那次经历是不是开了停赛的先河,“当然了,那也是在特定年代里的一些产物,现在我的爱人还在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大家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一起回想起这些陈年往事大家都唏嘘不已。” 磨掉半月板,常青树退役 1990年,当时已经是26岁的胡建平在北京部队队和北京队的交流比赛中被唐鹏举相中,由于当时的北体师和北京队是市属院校的关系,胡建平也得以把自己的关系转到了北京队。长时间以来“黑人”状态所带来的压力也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 26岁进专业队,当时不少人对胡建平的评价是大器晚成,但是胡建平却凭借自己稳健的状态和发挥,在此后的七八年都始终保持在国安队的一线阵容中。在张旭、陶伟这些老一拨的队友先后退役时,胡建平却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竞技水平。 当记者向胡建平请教其中的奥妙时,胡建平平静地回答说,“除去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能维持多长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现在的一些队员一到30岁就踢不动了,这还是赖不了别人,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目标、态度乃至日常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从1994赛季职业化开始,打后腰位置的胡建平几乎每年都能进3球左右。 1996赛季国安队客场3比3平山东队的那场球,胡建平扳平最后比分的那记左脚世界波,在前不久的央视甲A十年专题时还被选入了最佳进球之一。不过,胡建平自己最满意的进球还是1997赛季和山东队的较量中,一记角球直接攻破张蓬生把守的大门。 1998赛季和1999赛季,胡建平都是以队员兼教练的身份参加联赛。如果不是因为伤痛使自己无法支撑下去,胡建平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希尔顿”。“当时照片子的时候发现我的半月板已经磨没了,腿上有一个囊,只要一动的话,就有渗出液,腿也打不了弯,一星期扎三次针把囊扎破变扁了才能勉强活动。后来也想明白了,汽车磨损到年限了也要退休,我们那一拨儿人比我大一点的魏克兴那时候也已经退了,2000年的时候我也最终彻底退了下来”。 目标:担任一支球队的一把手 刚刚随08之星队结束了三个月海外训练的胡建平坦言这次出访让他受益颇丰。已经有了五六年执教经历的胡建平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挑起一支队伍一把手的重担。 “以前在国安队,也先后有三个外籍教练带过队,那个时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启迪,很多东西明白了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处理。这次到国外训练则开始逐渐明白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现在国内的足球圈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嘴上谈改变,但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基础,这样往往就容易造成只触及了表面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而且还很容易形成‘跟风’,学习了一种方法忽视了自己的主线和特点。就像大家感觉的那样,讨论很多,争鸣不少,但是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总是理不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来。”胡建平说。 这次在国外的培训也使胡建平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少年队的教练员,承担的责任更重于一个成年队的教练,要求其实更高、更全面,“国外的青少年教练从选材开始就和国内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德国最有名的‘3D’理论,即DISPLAY(纪律)DEDICATION(奉献)DE鄄VELOPMENT(发展),在他们看来技术、天赋都是其次的东西,这三个‘D’是最关键的。阿根廷则强调的是意识范畴,观察、分析、决定、有没有目标是选材中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和国内强调身体、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如果能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自己还能进一步在国外进行积累和学习,国内你可能已经早就拿了A级教练证书,但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下,你的很多观念都可以推翻从头再来,可以说基本上等于是再上一次课堂。” 记者手记 一次互动式访谈 胡建平很健谈,给人的印象就是思路清晰,谈话连贯有层次感且理论逻辑性较强。有时候,当记者很投入地听他阐述一个观点时,他会冷不丁地向你抛出一个问题,请教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这种带有互动式的访谈让记者感到很新鲜。胡建平解释说这多少和他做过教师的经历有关系。的确,经历了十多年赛场内外的跌打滚爬,还是能明显地从胡建平身上感到几分书卷气。 和记者聊到中国足球的话题时,胡建平感慨万千。他说,中国足球目前的现状是球员盯着物质利益,教练看着成绩,俱乐部的经理人想着如何让老板满意,青少年梯队的教练水平低,又没有真正职业化的足球经纪人运作机制。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多少人真正研究、探索中国足球将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在外面奔波呼吁的反而是那些已经从一线退下来的足球老同志。但是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层面非常有限,没有多少人能听见和思考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这种大环境也多多少少决定了中国足球现在停滞不前、混乱的现状。 胡建平透露说,在合适的时候,自己会把这些年来从事足球工作的心得整理成一本理论探讨性质的著作,在当今球员出自传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胡老师”又一次让记者感到了与众不同。 本版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郭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