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学习刘翔好榜样学生热情 体育明星成为教材里新楷模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02:36 中国青年报

  2005年春季开始,上海市部分小学五年级语文新课本中出现了题为《跨越新纪录》的课文。这篇新华社在去年雅典奥运会时对刘翔获得110米栏金牌的新闻特写,成为最快被收进基础教育课本的文章。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介绍,由于此次选用《跨越新纪录》进入小学语文课本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市还有可能将姚明、常昊等更多的体育明星事迹编入到中小学教育的课本中。

  学习刘翔好榜样 学生热情高

  最新版本的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是去年10月编订的,是否将刘翔夺冠的事迹写入课本当时还在编者中引发了争议。王厥轩说:“基础教育的课本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往往政治性很强。因此,课文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有定论的,是先进的、是光荣的。不过,这些英雄人物却和孩子的距离很远,不太有时代感。在是否选用刘翔的事迹进课本上,按照以往的编辑观念,不少编写者也是不同意把一个尚未被盖棺论定的刘翔写进课本的。”

  事实上,刘翔并不是第一个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体育明星,此前有关中国体操队选手桑兰的事迹报道也曾入选过小学课本。但很显然的是,桑兰在比赛负伤致残后不屈不挠的事迹已经定论,而年轻的刘翔今后将会怎样成长还有风险性(例如,刘翔是否会昙花一现)。

  但在编写组成员的争论中,最终得出的共识是,对当代的少儿来说,刘翔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要比许多历史人物更有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像刘翔这样健康向上却同时又能让学生耳闻目睹甚至触手可及的热点人物本身就难能可贵。

  王厥轩指出,在当今这个信息渠道异常丰富的年代,少儿的敏感性已经非常强,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年龄,他们所关注的人物、事件已经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王厥轩也指出,作为较早实践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上海市,正在大胆尝试将当前社会热点人物、事件编入教材中,体育人物因比较容易受到孩子们喜爱而成为被重点考虑的人群。

  事实证明,小学生对刘翔兴趣之大甚至超出了教材编写者预期的设想。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在率先使用新教材的部分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上第六课《跨越新纪录》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在讲授该篇课文时,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要明显好于学习其他课文。

  王厥轩说,刘翔事迹被编入课本的实践经验使上海市教委相信,应继续进行选用一些时代英雄事迹进入教材的改革,“今后,上海市的教材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姚明、常昊等刘翔的后继者。”

  开发教育新楷模 体育有义务

  “语文是工具性的课目,同时又是人文性的课目。语文课的任务除了教授学生在认、知、读、写等基本技能上对中文的把握外,很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王海燕说。

  顽强拼搏、坚持不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在对学生进行诸如此类的励志教育。但正像王厥轩所说,传统的课文人物往往离学生的现实环境太远,这让学生可能很难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而体育却很贴近学生,体育人物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品质是一种共性。其实,很多体育人物就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活跃在学生周围,他们的奋斗事迹容易得到学生认同。王厥轩说,“这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时所需要的。”

  在王厥轩看来,体育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榜样教育“富矿”———“像刚刚夺得应氏杯围棋赛冠军的常昊,曾经六七次与世界冠军无缘,还被人封了个‘千年老二’的外号,但他在遇到挫折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终于成功了。这种事迹既是对孩子们进行励志教育的好典型,又发生在孩子们身边,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人物都是我们考虑的对象。”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刘翔事迹入选小学课本应该看作是中国体育界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份贡献,刘翔向孩子们展示了努力拼搏的精神,我想这也正是教育部门选用刘翔事迹进入教材的原因。”

  几天来,刘翔事迹被选入上海市小学课本的消息同时成为教育界和体育界的热点话题。“一篇教材课文的选用在社会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这说明了体育与教育的相互关联。”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人员王海燕指出,“体育人物的励志作用被教育部门借用,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也应该是体育向社会的回报价值之一。反过来说,因为被教育部门的借用,体育人物可能也会由此更感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事实上,从刘翔本人来说,他的事迹成为众多小学生学习的楷模,确实使他有了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刘翔得知自己的事迹被选入小学课本,在高兴之余也感叹:“做了孩子们的榜样,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了。”

  作者:记者 慈鑫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