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 正文 

F1来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07:47 半岛都市报

  如同春夏秋冬交替般不可改变,3月6日,新赛季F1轰隆隆准时开来。让人无法不心跳加速的顶级赛车运动新一轮的“争霸”又要打响了。10支车队、20位车手、19站大奖赛都已严阵以待。或信心爆棚、或惴惴不安……本周日,澳大利亚的阿尔伯特公园赛道,是F1揭开盖头的地方,10月16日,上海的上赛道,是F1落下大幕的地方,在这19次较量中,谁能战胜君临天下的大舒马赫?谁敢向所向披靡的红色法拉利叫板?新人究竟有多大能量?亚洲车手能走多远?新规则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一系列的问号如何打开,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点一谁能
击败大舒马赫

  在最近国内某知名网站的新赛季F1车手总冠军评选中,大舒马赫以70%的高得票率胜出,将其他车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实对大舒马赫高看一等的不仅仅只有车迷,众多的评论家以及国外赌博公司,也都将其视作本赛季F1夺冠的第一人选。

  今年36岁的大舒马赫,已经夺得了83个分站赛冠军,仅仅在去年的F1大奖赛中,他就13次登上最高领奖台,这一成绩让其他车手望尘莫及。的确,现在的大舒马赫不仅驾驶技术精湛,在比赛中的稳定性和心理素质,更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法拉利车队的赛车在性能上,也要高出其他车队一筹,因此无论谁要想战胜大舒马赫,困难都是相当大的。

  占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对手,迈凯伦车队的两位车手极有可能成为本赛季的最大黑马,蒙托亚和莱柯宁都是很有实力的车手,如果他们的MP4—20能够调教得再好一些,也许真的会给大家一个惊喜。看点二谁的新武器更生猛

  就在F1新赛季即将开始的时候,各车队纷纷发布了自己的新车,其中法拉利的F2005、英美的BAR007、雷诺的R25以及迈凯伦的MP4—20,都同去年的赛车相比,更具竞争力。

  相比于过渡款的F2004M,F2005的车身更轻,座舱后面的引擎盖有新的设计因素,此外,尾部的悬挂结构也有一定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普利司通轮胎发挥最大效力,并提高尾部的空气动力功效。不过法拉利并不急于使用他们的新车,在前四站的比赛中,舒马赫仍将驾驶F2004M参赛。

  BAR007车身尺寸减小,引擎更加紧凑,新车在底盘、引擎和变速箱的整体搭配上,比过去更和谐。雷诺赛车的优势是弯道性能优异,而且使用了独门的起步技术,新款R25赛车使用了标准规格的90度V10引擎,在输出功率上大有提升。MP4—20的设计受到了新赛季技术和比赛规则的严格限制,特别是在空气动力学设计上和旧车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怎样改,各车队都承认,他们在赛车性能上,与法拉利相比还有差距。看点三谁最适应新规则

  新赛季,国际汽联对F1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周末排位赛规则的改革,二是对轮胎使用方面的限制,三是对赛车的发动机引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规则规定,第二次排位赛在正赛前一小时进行,而不是在前一天第一次排位赛后。这样的规定将使车队的工作人员更加忙碌,而且如此一来,对于电视观众而言,他们将要花费四个小时来观看现场直播,而不是原来的不到两个小时。

  在轮胎上,国际汽联规定在一站比赛中,每辆赛车只能使用一套轮胎,正赛中只有在爆胎和轮胎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可以换轮胎。因此在今年的F1比赛中,我们将看不到车手进站时,车队工作人员换轮胎的工作。

  国际汽联对发动机引擎的使用也做出了改动,要求每部引擎必须要跑满两站比赛,这主要是为了考虑给各车队降成本。不过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还没有哪个车队完成了测试,证明自己的引擎能够跑完两站比赛,约800公里的距离,究竟有几辆赛车能够凭借一部引擎完成两站比赛,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看点四亚洲人能否不再做“书童”

  2002年的F1赛场上,我们首次看到了日本车手佐藤琢磨的身影,在新赛季,印度车手卡菲基恩加盟乔丹车队,并且成为车队的一号正赛车手。不过从佐藤琢磨去年的毛躁表现,以及乔丹车队的整体实力来看,二人在本赛季中恐怕很难有登上领奖台的机会。

  效力于英美车队的佐藤琢磨目前已经在F1赛场上出战33场,在去年的美国大奖赛上,他首次登上了领奖台,不过综合他去年的表现来看,仍然是有些差强人意。今年,印度车手卡菲基恩加盟乔丹车队,之前他曾经有过5年的F3赛事经验,并且担任过乔丹、前捷豹以及米纳尔迪车队的试车手。

  在亚洲近邻车手纷纷登陆F1之际,国内的程丛夫、江腾一、董荷斌以及李英健等,都还在为实现F1梦想而奋斗,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实现这一愿望,成为亚洲车手的代表。本报记者 张强


 

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