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勇:生搬硬套难成功 跨栏项目不能克隆刘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07:42 东方网-文汇报 | |||||||||||||||||
文/本报记者庄怀青
冯树勇认为,孙海平教练训练的针对性很强,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带教模式,并且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刘翔一人。许多人也许不明白,如果孙海平将这些方法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其他队员身上,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孙海平的执教手段与其他教练员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冯树勇解释道:“以史冬鹏为例,这位国家队选手平时训练也很系统,但在训练方法手段上仍旧没有显著改进,所以成绩提高不明显。孙海平则完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训练模式,尤其在运动训练周期上。他一改以往大周期训练方式,将选手在每个阶段的训练强度都拉得很高,使他们始终处于比赛状态,这样运动员在任何时段都可以参赛,并能够赛出水平。再也不会出现以往我们经常提到的某某选手现在还在恢复期,成绩提高将在下半年等老套的现象。” “同时,孙海平在专项训练上也很有特点,每个专业测试练习都融入了力量、速度、技术三个环节,改变了以往训练中‘抓力量’忽视速度;‘抓技术’丢掉力量的做法,这一点目前在国内其他教练员中还很难做到。退一步说,即使其他教练员学到了孙海平的执教手段,如果他要求不明确,指导不严厉,把握不细致,也同样是达不到效果的。” 冯树勇透露,目前田管中心正在花大精力培训高水平教练员,为教练员提高执教水平创造条件。比如将男子200米跑国家队教练安排到国外学习,让他们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训练观念,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他特别指出,奥运会刘翔成功夺金之后,使许多教练员看到了希望,激发出极大执教热情,专研业务知识、接受新的科学技术理论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这本身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冯树勇相信,中国肯定不可能只有刘翔一个人的潜力被挖掘出来,在未来几年中肯定还会有更多刘翔式的优秀选手涌现田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决不应是“克隆”刘翔模式的结果。 (本报天津3月3日专电) |